台北228和平公園,因為背後的歷史故事、名字以及在台灣近代史上地緣的關係,讓人對他賦予了政治色彩,卻忘了228公園充滿歷史意義的建築特色與台北地緣之美。
其實228公園也包容了台灣各時期文化與歷史的見證,為台灣保留了清治、日治、國民政府以及現代建築,同時228公園也是台灣同志文化的重要聚集地,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走一趟228公園的歷史旅程。
放送廳捨
特展瀰漫人權味
落成於1908年的228公園,早期被台北人被稱為「新公園」,是當時台灣第一個承襲歐洲風格的近代都市公園,之所以被稱為新公園,是因為當時228公園新建與落成時間,都晚於1897年落成的台北第一座大型公園-「圓山公園」。
由於當時台北天後宮尚未拆除(1913年因日本總督府執行「市區改正」而被拆除,現為「國立台灣博物館),因此當時公園範圍僅只有現在的南半段。
228公園內著名的228紀念館,目前正在進行更新工程,預計2011年2月28日當天才會重新開放,現於紀念館南側廣場展出「受難曲與追思廊」展覽。
滿滿白色百合花的祈願牆,掛上台灣民眾對受難者感念與祈福的白色布條,並在追思廊上追思這群為台灣歷史悲劇犧牲的勇者,豎立受難者們的相片牆。
228紀念館是日治時期的台北「放送廳捨」,戰後改為台灣廣播電台,在當時228事件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1947年228事件爆發時,大批台灣憤怒群眾衝入放送廳捨播音發表控訴,成為引爆228事件反抗活動開端的導火線之一;事件爆發後,當時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的行政長官陳儀,也多次在此利用廣播向民眾喊話。
因此1996年在陳水扁台北市長任內,將「新公園」更名為「228和平公園」以玆紀念。
建築多元
古蹟充滿故事味
此外,228公園內也有日治時期闢建的綠地步道、露天音樂台、小石拱橋、造景池塘以及別具歷史意義的日晷儀…等景點,現在假日除了約會和觀光的人潮外,也有人會在此作畫,更顯此處的詩情畫意。
而現今公園內常辦活動的露天音樂台,是在戰後被改建成半圓頂形狀,1970年代末期常有人在此演唱民歌。
同時228公園內也有五座分別為紀念孫中山的「翠亨閣」、鄭成功「大木亭」、劉銘傳「大潛亭」、丘逢甲「滄海亭」以及連橫「劍花亭」的中國古典式亭閣,更增添了228公園因歷史與政治因素,所遺留下的多元性建築。
公園內也有清治時期,艋舺富商洪騰雲為免除北台灣2,000名以上的童生考生遠赴台南考試,大方捐地、捐銀兩興建當時科舉考試用的考棚,以及官醫局、養病院等,由當時的台灣巡撫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所旌表的「急公好義坊」;另有同治皇帝旌表黃氏節婦守寡但事親至孝,獨自撫養三子二女皆功名有成,而賜金准建的「黃氏節孝坊」,此建築特地採用「青斗石」和「白色花崗岩」等石材建造,象徵封建時代女子「清清白白」之意。
雖然旌表牌坊也許展現了舊時代的封建陋習,但卻也是當時傳統社會特有的表揚性建築,大多建在熱鬧的大街或受表揚者的家宅,以表顯其教化人心之意。
現今228公園內所見的兩座牌坊,原址都不是現在所見的位置,都是歷經數次搬遷才移到現址。
此外,228公園也展示了世界僅存的三台蒸氣火車之一、同時也是台灣第一部蒸汽機車「騰雲號」,以及亞洲現存最古老的鐵路火車之一「台鐵九號」兩個火車頭。
228和平紀念公園,長久以來也一直是台北同性戀最主要的聚集地之一。因此早期便有人以「公司」為228公園的代號(意指每天都要去上班的地方),表示每天都會到此參加同志的聚會,知名作家白先勇的小說《孽子》,便以228公園為其中的故事場景。
228公園見證了台灣近百年來不同時期的歷史,為我們留下珍貴的歷史建築,雖然因其名稱由來與背後的發展故事,讓我們為他賦予了更多的政治色彩。
但228公園包容了清治時期的牌樓、日治時期的火車頭與中國傳統古典式亭閣,更見證了台灣近代最慘烈的228血案,同時也是台北同性戀文化重要的聚集地。
因此到訪228公園除了休閒遊憩,亦可駐足參觀代表台灣各個不同時期文化特色的建築,累了、渴了也可以到228公園旁,衡陽路上的老字號酸梅湯店,喝杯生津止渴的酸梅湯,為您的旅程留下最完美的句點。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週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