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和北京奧運一樣,帶給中國人的不僅僅是短暫的身分認同與驕傲,留下深遠影響的是城市急速現代化的正反效應。為了迎接世博,上海加快軌道交通建設,以滿足半年內的高峰人流承載量。近200個地鐵站在城市不同的地方開闢建設,多條連結浦東與浦西的隧道全面測試運營,老舊外牆圍起鷹架進行修繕改造,污染工廠與民居危樓被迅速遷移,全市大面積的環境整治與植樹綠化,宣導城市文明的宣傳單散佈在大街小巷,幾乎每一個上海人都知道從5月1日開始,四面八方的人潮將從世界各地湧來作客,要成為稱職的東道主,就要把家裡的門面先弄好。
於是我們看到一個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城被世博揭開塵封。地鐵2號線的延伸縮短了浦東機場與虹橋樞紐的中間距離,一時間將大上海的兩端縮為咫尺。地鐵線新增了7號、11號、12號線,越加密集的交通軌道將南外灘和浦東變成新的宜居地段,盧浦大橋和浦江兩岸成為視窗最美的風景。愚園路、思南路上那些歷經歲月洗刷的老洋房有了新的姿態神情;老舊到能發出吱吱呀呀聲響的江南造船廠的船塢不再訴說古老而陳舊的故事,以原汁原味的美好姿態融入世博園區;舊時發電廠佈滿鏽跡斑斑的機器零件和生產廢料被凝固成神態各異的工業雕塑。所有關於上海的豐沛記憶都經由世博這個熔爐再造,改頭換面,以全新符合時代需求的姿勢,栩栩如生,同時帶著沁入心脾的舊日香氣。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會,正式開幕了。整個上海綻開了全新的城市表情,敞開懷抱熱情迎接全世界的賓客。此時此刻,全世界現在和未來的文明,以集約的方式呈現在參觀者的面前,在「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下磅礡而絢爛的綻放。
城市的未來樣貌
如果這個世界上真有些話題能讓科學家、建築師、藝術家和作家們把手言歡,那麼「城市的未來」一定是其中的一個。世博會的開幕,則無疑提供這些人一張「最大」的圓桌。一個多世紀前當法國舉辦萬國博覽會時,法蘭西工業部長透過此次號稱為「世紀之總」的盛會,看到了巴黎的未來——一個新的雅典。而透過上海世博會的樣貌,我們又能描繪出怎樣一副未來都市的面孔呢?
此次世博會在環保方面做足文章。袁天罡曾在他撰寫的《推背圖》一書描述:人類會因為自身無節制的消耗和浪費,導致地球的毀滅,之後地球會因為人類的反省重建而重生,這是一個漫長而糾結的過程,必將導致人類文明的停滯甚至倒退。雖然這僅僅是個預言,可是今天我們赫然看到氣候異常,自然環境逐漸惡化,已經該算是一種預警了吧!既然人類已經意識到這樣的後果,為什麼不能從今天這一刻開始對地球的重建,非要等到毀滅才能重生呢?
未來城市脈絡:水
災難終結者
從多年前的電影《明天過後》到去年的《2012》,好萊塢似乎總願意渲染海平面上升、洪水給人類社會帶來的災難性影響。在地球另一邊,與大海奮鬥了幾百年的荷蘭人卻沒有那麼悲觀。荷蘭鹿特丹市最低點在海平面7米以下,按照電影的情節,它早應該是海底世界了;不過,鹿特丹人已經學會將水視作一個機遇,而不是威脅。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鹿特丹以「水城」為主題,通過防洪堤、水廣場、屋頂綠化等形式,展示著未來的「海平面下生活」。由於鹿特丹在土地和水相互作用方面的專長,為這座城市打造了親水宜居的環境,更為全世界眾多的濱海城市的建設樹立了典範。
除了控制城市水土,鹿特丹人還開始挑戰天氣。鹿特丹展館另一項引以為傲的設施就是人工雲。它能夠類比多種不同的天氣模式,並配合其他設備展示鹿特丹應對極端氣候問題的能力。例如人工雲降雨將覆蓋整個展館,而鹿特丹的創新技術,例如水廣場的應用,將確保無論展館內雨下得多麼大,遊客的雙腳都不會被淋濕。未來的城市有這項技術,誰還會去搶那幾億歐元一張的方舟船票?
未來城市話題:碳排放
二氧化碳,目標為零
回溯兩百年前,英國的田園生活通過詩歌、小說傳播,迷倒了不少異鄉人。如今,倫敦人為我們帶來了另外一種田園生活:零碳生活方式。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內的英國倫敦零碳館,讓不少人看到了新的未來都市生活:更舒適、更便利、更勇於承擔責任。
倫敦零碳館案例原型取自世界上第一個零二氧化碳排放社區— BedZED零碳社區。建立於2002年的BedZED社區,距市中心20分鐘車程,擁有82套住房和2500平方米的工作空間,每套住宅都配有露天花園或陽台。零碳館運用了該社區的零能耗體系核心,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可再生能源進行開發,提高了能源使用率。館中的採暖、通風、電力全部需求由太陽能、風力、生物能提供,這些清潔的能源不但保證了零碳館的正常運作,更為參觀者提供最低能耗的舒適體驗。保守人士攻訐環保主義的一個方式,就是指責它把環境、資源置於人們改善生活的權力之上,倫敦零碳館為此提供了一套雙贏的解決方案,讓環保變得不那麼奢侈。
未來城市景觀:綠色
綠色復興
大都市一直被人們戲稱為「水泥叢林」,未來這個稱呼恐怕將不再是貶義。建築師們觀念更新以及新型綠色技術的運用,讓摩天大樓變成一棵棵參天大樹非不可能。未來城市的景觀,也許真的會滿目蒼翠。世博會馬德里展館中的「空氣樹」?,讓我們能一窺未來建築的樣貌。「空氣樹」是座十邊形金屬結構建築,直徑超過十米,採用可迴圈材料建成。依靠裝配在「空氣樹」上的百葉窗和引風機,樹內能營造出涼爽、舒適的環境,與外界溫差可高達攝氏8度。而樹頂安裝的太陽能板,實現了能源自給。通過噴水管道以及周圍栽種的攀緣植物,「空氣樹」能進行空氣調節、吸收二氧化碳、遮陽防熱,為市民提供了一個可以隨時享受的綠色休息場所。就像電影《阿凡達》中的聖樹一樣,「空氣樹」也將成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
未來城市圖像:多媒體
螢幕時代
由於攝像技術和電影的發明,二十世紀變成了影像的時代。二十一世紀,影像的力量將越來越強大,觸角伸向了城市的每個角落。
塞爾維亞並不是科技重鎮,它展現未來城市理念的方式十分特別,時間作為主線,通過「時間機器」串聯起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帶領參觀者穿越時空。塞爾維亞館內的「時間機器」是一個由飛輪、皮帶組成的特殊裝置,猶如一座運動著的「時間工廠」,「時間機器」會通過聲音等方式提示參觀者時間的變化。通過一塊塊螢幕迴圈播放影像,體現出各個城市元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複雜性,隱含人是創造世界主體的觀念。這種展示方法雖然科技含量不高,但清晰地向觀眾展示了「世界依靠影像串聯而成」這個形而上的命題。
未來城市基礎:科技
矩陣革命
看過電影《駭客任務》的人,不少會對其中網路技術的氾濫、機器人的猖獗感到毛骨悚然。別怕,來世博會逛逛也許能緩解一下你的高科技恐懼症。「科技造福人類」的主題,一直貫穿著世博會的歷史。今天看到那些炫目的高科技,歎為觀止,沒准幾年後就會硬生生出現在你的生活裡,想躲都躲不掉。
毫無疑問,最有可能快速進入未來城市生活的一定是新型互聯網技術。上海移動已在世博園區內佈設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TD-LTE的試驗網,這將是世界上第一張基於此項技術的4G試驗網。通過先進的移動通信技術,參觀者可以在上海世博園區內通過無線網路,即時觀看大流量視頻、網路傳輸下載。這項技術讓宅男不用再枯對電腦,可以在戶外隨心所欲地下電影、聊視頻,甚至為高齡男女的戀愛事業,都做出了有益的貢獻。
未來城市靈魂:樂活
享受生活
幾十年前,建築大師Le Corbusier曾經提出「垂直城市」概念——城市由摩天大樓、高架橋、公園構成,在空間中交叉互補,形成一個巨大的高層建築網路。不過按照現在的趨勢看,Le Corbusier似乎料錯了,未來的城市建設正在反其道而行。在本次世博會上,丹麥奧登塞市的案例入選了「城市最佳實踐區」。它聚焦未來城市最環保的出行方式:以自行車代步,用思考、選擇和生活三個主題來闡釋「如何讓自行車在現代城市中復活」。這個案例的意義在於告訴人們,騎車絕不是一件辛苦而單調的事。別出心裁的頭盔、輕便美觀的照明燈等都令人耳目一新。豐富的設計將滿足不同人群的個性化需求,讓人們充分體驗到騎行的快樂。從Le Corbusier的「垂直城市」到奧登塞「自行車復活」,人們的城市生活體驗經歷著從雲端到大地的轉變。未來的城市,應該是一個具有包容性的場域,不但需要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時刻變化的證券價格牌,更需要能撫慰人們心靈的草坪、陽光和歡笑。
【完整內容請見《men's uno男人誌》12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