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破解寶寶的自傷行為

文/嬰兒與母親    

預防7撇步+解決6方法













寶寶自傷行為 合併生心理因素



寶寶不正常的自傷行為,看得爸媽心驚膽跳,深怕寶寶毫無節制的傷害自己,有時卻又感到無能為力。寶寶的自傷行為好發於幾個月大到一歲多,此時正處於高度自我探索期,而語言發展模式卻又未發展好的階段。因此台北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認為,大部分寶寶都不會刻意的傷害自己,當一些行動會讓自己感覺疼痛,寶寶就會停止,同時也會學到經驗;這些自傷行為也可能是一種想要表達自己的溝通方式。臺安診所表達性藝術中心臨床心理師劉千睿也認為,這類的小孩較為敏感,且對外界的轉變反應較大,但卻用大人無法理解的方式表達身心需求。而寶寶的自傷原因可分為生理與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



劉千睿心理師指出,由於一歲之前寶寶的神經系統整合不成熟,因此期盼給自己更多的感覺輸入,希望從外界得到更多自我刺激,藉此增加感覺,但因為力量控制不當,因此容易出現自傷行為;另一種則可能因為皮膚病、頭痛、肚子痛等因素,但此時無法用言語表達,所以會用肢體表現,當不舒服的感覺沒有停止時,寶寶可能會出現持續的自傷行為,因此這是一種警訊。而謝明慧心理師也提醒,如果寶寶有不自主撞牆、搖頭晃腦的行為,而非在有特別的事件或情緒的狀態下發生,有可能是癲癇發作的現象,此時不一定伴隨哭鬧,此狀況應請神經內科醫師評估。





@心理因素年紀小的寶寶會有自傷的行為出現,通常大都是心理因素引起,謝明慧心理師解釋,這當中有許多因素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當然是因為寶寶的語言溝通發展仍未成熟,因此必須利用許多肢體動作相關的方式來與外界溝通。另外,與寶寶本身的天生氣質是有關係的,如果他較為敏感,便對於一些外界的變化比較容易出現焦慮感受,可能就會出現一些看似自傷的行為;抑或這只是想要與大人溝通、表達自我、刺激感覺的一種模式,甚至覺得無聊時,因此對於重複某些動作覺得有趣,像是愛上故意讓自己撞沙發的那種彈跳感,都會被大人認為是自傷行為。





自傷狀況 了解原委最重要



如果寶寶頻繁的出現以上自傷行為,那麼媽咪就需留意。謝明慧心理師認為,爸媽應先評估這些行為是因環境、生理或心理因素造成的,如果他只是單純因為無聊而如此做,像是感覺興奮而打頭,那麼寶寶應會適可而止,且不會將自己傷害到流血的程度。但若出現嚴重的狀況,像是拔頭髮出現禿頭跡象,甚或重複摳傷口到流血也不停止,那麼這類的寶寶或許敏感度過低而不容易覺得疼痛,或者有拔毛癖等症狀,應求助兒童心智科或是神經內科醫師,因此當寶寶有異狀時,不應只是看到他傷害自己的結果,應留意起始→發生→結果,才是正確的判斷方式。





而劉千睿心理師也特別針對憋氣哭鬧此行為特別解釋:「在個案中有一約2歲半的小孩,他有先天性的發展遲緩問題,因為很不喜歡某位特定復健的老師,因此會出現故意憋氣哭鬧的狀況,是一種逃避的行為」,因此找出癥結點是非常重要的。謝明慧心理師也提醒,爸媽應留意寶寶的自傷行為是想要取悅或者操縱父母,其背後的原因很重要,但當您想要管束寶寶的時候也需注意,如果寶寶犯錯而爸媽以打寶寶的方式來制止他,他可能會出現反抗性的模仿行為,日後會故意懲罰打自己來試探大人的反應,甚至使用打自己或別人的方式來解決不順應的環境或情緒,因為他們的年紀仍無法完整連結被打與事件本身的因果關係,因此寶寶的自傷行為也可能是從模仿大人而來的,所以父母平時的言行舉止都需留意。





解讀寶寶的自傷行為



如同前面提到的,寶寶的自傷行為可能非單一偶發的情緒或狀態引起,因此並無法將各類的自傷行為使用單一的原因去解釋,謝明慧心理師也強調,了解寶寶在自傷行為前的「前行事件」很重要,如此才能真正了解寶寶是基於好奇想試試看這樣的行為會發生什麼事情,抑或是自己經由學習而來的,或者是父母不小心教他們的,了解前因才能知道後果。





寶寶自傷行為的功能性分析



而劉千睿心理師也透過功能性分析,讓父母可以更了解寶寶的自傷行為。功能性分析的第一步,需要先了解自傷行為的「頻率、強度、持續長度」,像是寶寶如果有重複摳自己傷口的狀況,那麼爸媽需了解寶寶摳的頻率有多高,是否只要有傷口就摳,甚至傷口結珈好了還挖開,無時無刻都想摳,了解此事情對寶寶傷害的嚴重程度有多少。接著,有以下的兩件事情需要釐清,那麼爸媽就可稍為從中了解前因後果。



1.發生自傷行為之前,寶寶處在何種情境。



a.獨處→感覺的自我刺激



b.身邊有特定人物→逃避,或者希望引起注意。



c.特定情境→表達自我情緒



d.特別場合→自我對地方轉換的適應能力不佳,容易感到緊張,藉由重複的動作可得到安全感,如果回到熟悉的環境便停止,這樣是沒關係的。



e.在要求做某件事的前後→逃避事件



f.在罵他的前後→一種逃避的情緒反應



劉千睿心理師特別提醒,以上原因可能並存而非單一,如果寶寶如何轉換環境都無法停止自傷行為,則需就醫。





2.發生後,結果為何?他自己如何停止,或者大人如何處理?



自傷行為發生後,大人處理的方式,將會影響自傷行為是否消失、維持住或變得更加嚴重劇烈。並可分為以下2種狀況:



a.為了想要吸引注意力而出現自傷行為



劉千睿心理師表示,爸媽發現後先不要過於大驚小怪,可將眼神轉開、保持中性表情、以肢體輕柔的予以制止即可,當寶寶停止自傷行為或在做其他的事情時時,再給予較長的眼神注視、微笑及擁抱。讓寶寶知道自傷行為只會被制止,並不會因此得到注意力。並且平時當寶寶出現適當的玩法時,也要多給予注意力,減少等到寶寶出現自傷行為才給予關注的情形,有助於降低寶寶以自傷吸引注意力的頻率。



b.為了逃避而出現自傷行為:



建議爸媽檢視自己的要求是否過高,不符合寶寶的能力?要調整要求或教導寶寶如何做。也要觀察周遭環境是否出現令寶寶緊張的人事物,先予以移除,再協助寶寶緩和下來,或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用揮手表示不要,爸媽就別再勉強他囉!若寶寶已經強烈的表達他不喜歡或想要離開,過度的勉強,是會讓自傷行為變劇烈的。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5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664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嬰兒與母親一年12期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2300
嬰兒與母親一年12期掛號費用 240 24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