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大震撼》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說,誇小孩聰明會害了他,支持的論據是卡蘿‧杜薇克(Carol Dweck)團隊所做的讚美實驗。這個知名實驗不只在美國做過,也曾搬到許多國家,包括以華人為主的香港,結果都一樣:被讚美聰明的小孩會不懂得努力,變得沒恆心、沒毅力,功課一退步就再也起不來。很多人讀到這裡都冒出一身冷汗,不只爸媽、老師,還有阿公阿媽,誰沒誇過小孩聰明?當然有時會在「你很聰明」的讚美後面加一句但書:「可惜沒耐性」或「可惜不用功」之類的。《教養大震撼》卻告訴我們,這根本不算激勵,效果還適得其反。小孩一旦被說聰明,就會更沒耐性,更不用功。
很多人都覺得這種「誇之適足以害之」的說法太顛覆。專家不是都說「要多多讚美小孩」嗎?在此,我要請爸媽仔細想想,專家是要我們多多讚美小孩沒錯,但請問有沒有聽過哪位專家建議要讚美小孩聰明的?應該是沒有。爸媽喜歡讚美小孩聰明,並以為這樣對小孩好,應該無關專家建議,而是出於自己的一廂情願。
教養真理?還是一廂情願?
《教養大震撼》指出,許多被我們當做教養「真理」的東西,都是一廂情願,「讚美小孩聰明可增加其自信」就是一例。這一廂情願是怎麼來的,既然不能怪專家,就值得玩味了。我本來以為,是來自爸媽本身的自戀:「我生的小孩當然聰明」。《教養大震撼》作者講的則更嚴重,說是一種矯情,因為現代父母總是盡己所能,幫小孩挑最嚴格的學校,逼小孩學一大堆才藝,把小孩放進高壓環境,還灌輸他「考九十分就算爛」的觀念。然後,為免小孩質疑「我是何苦來哉」,就在餵小孩吃的苦藥外面裹一層「因為你很聰明」的糖衣。
不過,讀了《親子天下》四月號關於安親班的報導,我突然領悟過來,這種一廂情願背後或許還有個比自戀、矯情都更有可能的原因,就是便宜行事。《教養大震撼》也認為讚美有其正面功能。正因為小孩喜歡聽到讚美,所以讚美必須要慎重,必須幫小孩指出一個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問題是,要給這種有針對性的讚美,是必須花時間陪伴小孩的,才能在小孩努力當下,適時給予讚美。但如今,爸媽已經把陪做功課、陪上博物館這些親職工作都外包給安親班了,小孩努力的過程中爸媽根本不在現場,爸媽就算想給有針對性的讚美,也不知要針對什麼。想讚美時,只能流於「寶貝你好聰明」這種空泛之詞,也就理所當然了。
《教養大震撼》的許多內容雖然很聳動(貼心奶爸容易教出問題小孩),有一點卻很可貴,就是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把研究過程都攤開(拿貼心奶爸與缺席父親、傳統父親做統計比對),並提出合理解釋(一是貼心奶爸的夫妻之間有較多衝突點,二是貼心奶爸的管教方式前後不一),並建議解決之道。
察覺教養中的偽科學
有些連專家都信以為真的東西,則被《教養大震撼》點名是偽科學,青春期「荷爾蒙風暴」即是一例。青少年渴望獨立自主是真的;容易與父母起爭執,許多事瞞著父母,也是真的。青少年容易覺得無聊,渴望刺激,並在刺激當下判斷力變糟,也都得到科學證明。偏偏叛逆這一項,卻已被科學證據推翻。
這表示,父母眼中變得很不可愛的青少年,其實也是願意被父母管的。你不管教、不嘮叨,只會讓他覺得你不在乎而已。小孩和你爭辯,並不表示他不乖,而是渴望聲音被聽見,希望與你維持對話關係。爭辯代表誠實,代表不想把爸媽蒙在鼓裡,代表尊重。如果他不爭辯也沒隱瞞,恐怕你才需要擔心,因為他可能太不獨立,將來會很沒競爭力。
這些,都顛覆我們對小孩的既定印象。很多爸媽在震撼之餘,可能腦袋一時還是很難轉過來,甚至會產生「如果這些都不可信,那我還要信什麼」的質疑。其實《教養大震撼》的重點並不止於震撼,而是指出正確方法。如果讚美必須有針對性,那麼「小孩做了什麼值得稱讚的事」,就應該是爸媽與學校或安親班保持聯絡的重點項目。既然青少年其實並不叛逆,爸媽就應該幫他制定行為規範,並努力執行。這些都是做得到的,一直沒有做,是因為爸媽把太多的一廂情願、偽科學都當做真理。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0年05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