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名原本平凡且病痛纏身的國中老師林淑惠,在因緣際會下自日本取得酵素的生產技術,基於利己利人的理念,她以750萬的資金,勇敢地投入生技保健食品產業;創立萬寶祿生物科技公司後,其產品不只多次獲得國家品質標章,2007年更榮獲台灣生技界最高榮譽的「國家新創獎」。
現在,萬寶祿的資本額已超過三億,並積極在東南亞佈局,向20億人口的市場前進,矢志成為保健食品的世界性領導品牌。她的人生和創業故事,在在充滿了驚奇。
回顧創業奮鬥歷程,林淑惠笑稱,除了吃苦之外,「積極樂觀」是她對自我的基本要求;事業的進展,除了讓她感恩、喜樂之外,未來更希望建立台灣農業與醫療產業結合的模式,創造新的台灣發展奇蹟!
白手創業的林淑惠說,她不像企業界的第二代,擁有雄厚的財力、家世。她出生在宜蘭的農家,家庭背景非常單純,父母都是公務員,但是假日還要下田工作,因此她從小要去幫忙。這樣吃苦的成長環境,對她後來的創業過程有很大的助益,讓她非常有耐力。
令人訝異的是,林淑惠本來是教國文的國中老師,因為身體一直不好,所以她就想,如果能找到一種產品,既能有效改善健康,又是天然的,那就太美好了!可是一直找不到。
後來一些朋友,介紹酵素給她,這種產品在日本已經有80多年的研發歷史,而且是純天然的,非常受歡迎。她在嘗試以後,身體果然改善了,因此她開始對這項產品有了信心。
身體健康差
人生曾經很沮喪
之前,林淑惠的健康已經岌岌可危,不但生理上飽受疾病之苦,甚至精神上也出現憂鬱症的傾向。由於宜蘭氣候潮濕,她自小就有鼻竇炎。
教書以後,因為喉嚨常常發炎,為了顧及教學品質,只好一直吃抗生素,後來又吃中藥,還吃到摻有類固醇的中藥,結果把腎臟吃壞了,臉色不但越來越黑,而且每個禮拜持續感冒,沒有聲音,為了要上課,於是只好繼續吃藥…。
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下,林淑惠的身體免疫力變得很差。每天不是頭痛,就是眼睛痛、牙齦痛,咳嗽…,後來心臟也有問題、婦科的毛病也跑出來,皮膚跟著發生變化。
整個背部膚質都硬化了,甚至連站立兩分鐘也會喘。由於當時她的工作、生活品質都很痛苦,每天心情都很低落。她記得,那時孩子還很小,有好幾次她抱孩子爬到樓頂去,就有「跳下去」的衝動!人生的沮喪程度,已經到了這種地步。
使用酵素半年之後,林淑惠健康漸漸改善,讓她非常興奮,再加上2000年當時,各界都在探討生物科技是未來最熱門的產業趨勢,所以她就想,保健食品應該有滿大的商機。
林淑惠本來學的是中文,和生物科技完全沾不上邊,但是當時她看到一句話,給她很大的啟發。這句話是:「生物科技廣義的定義,就是能夠延長人類生命,又能提升生命品質的科技。
這句話,讓她確信,這項產品能提高更多人的生活品質。」於是她開始推薦給親戚朋友使用,特別是一些已經得到癌症的親友,有肝癌、肺癌的朋友,本來醫生說,最多只剩下2、3個月的時間;但自從他們使用產品後,到現在依然健在。所以她想,這是個利人又利己的行業。
為何公司取名萬寶祿(One Power)?林淑惠解釋,就是「簡單」的力量,因為產品很簡單,只有一種;保養也很簡單,早晚喝一杯就好。
她用很簡單的方式做事業,而客戶也用很簡單的方式獲得健康!
毅然投入完全陌生的領域,林淑惠說,她的出發點,就是希望讓大家都能變得很健康,這也是這麼多年來,支援她做下去的力量,因為每天都有太多的人跟她說「謝謝」,所以投入後,她的生命每天都充滿了喜悅。
現在,回顧那段生病的日子,林淑惠反而感謝老天爺,經歷健康不佳的階段後,更能體會病痛折磨的感受,而能用同理心來對待每個人。
盼成為全球酵素的「領導品牌」
對於利潤,林淑惠認為,那是讓她有更大的能力,去幫助經濟上無力負擔的人,使他們也有機會變健康。儘管這些年來,萬寶祿事業版圖已經擴展到東南亞、中國大陸,公司的資本額已經從原先的3,000萬,成長到三億元的規模,但是她的初衷始終沒有變。
因此,她正計畫成立萬寶祿基金會,讓那些生病卻買不起酵素的人,能夠免費贊助他們。目前她已經開始和一些特約醫療診所進行合作,免費提供產品給貧困的病患,做為醫療上的輔助品;目前這項合作的規模還小,她希望基金會成立後,能擴大贊助的對象,照顧更多的人。
也就是在這樣的「善緣」之下,許多專業醫生願意主動和萬寶祿合作,使其知名度更快速打開。
林淑惠說,她的願景,就是希望成為全球酵素的「領導品牌」。可是創業的過程,尤其是女性要創業,確實「很辛苦」;因為無論是在外面闖蕩或去各地開會,都是男性的天下。
不過,她總樂觀的說,女性創業也有優勢,尤其是在生物科技的保建食品業別上,女性柔軟的一面,在這項行業中較佔優勢。不過,保建食品業的競爭非常激烈,台灣市面上就有不下萬種的產品,而其中最大的挑戰,仍是財務。
創業考驗
一關接著一關
她記得,剛開始創業時,公司規模比較小,她去向銀行融資時,不論其產品有多好、公司願景有多大,但銀行就是嫌她規模太小,瞧不起她。可是,她不氣餒,因為她告訴自己,困難就是考驗,如果連這種考驗都通不過,那就別談創業了。
後來,她找親戚朋友以「入股」的方式,2004年成立了萬寶祿生物科技公司。事業初具規模後,她想進一步擴充,又去向銀行融資,沒想到銀行卻說,「你的規模太大了」,而不敢貿然貸款!真讓人哭笑不得。
萬寶祿創建之初,林淑惠說,她堅持「生產規模要大,廠房要大,辦公室也要大」;這不是她好高騖遠,而是在這一行,如果局面不夠大,就會失去競爭的優勢。
她決定,要衝破困難,就必須先蓋大廠房,因為她自己面對市場,知道市場的需求;可是銀行的看法,總是比較保守,認為一開始就投資這麼大,太冒險了。不過林淑惠對自己的投資很有信心,而這樣的信心來自她對產品的信任。
除了財務面的難題之外,林淑惠還必須面對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例如廠房的建構,過去她完全沒有營造方面的經驗,在興建過程中,也曾發生很「驚險」的狀況,「我的膽量夠大,我不把這些當做是困難,當做是學習」!
與中研院合作
執行國科會專案
接下來,就是尋找研發夥伴的問題。幾年前她曾尋求中央研究院的技術合作,當時萬寶祿的規模還小,他們起先有些為難,因為過去中研院合作的對象,都是「國際級」的企業。但是林淑惠說,「請相信我,有一天我一定會起來!」就在她一而再的遊說下,終於感動了當事人。現在雙方不只是合作夥伴,更一起執行國科會的專案。
林淑惠說,她所以能成功說服中研院,就是憑著一股勇氣,不怕被人拒絕的抗壓性。她常說,「我的挫折感,只有五分鐘!之後,挫折、難過就必須忘記」!
當初創立萬寶祿,她去找親友投資,很多人都拒絕她,但是她「只難過五分鐘」。因此,這些年來,很少人看過林淑惠「愁眉苦臉」。
談到如何面對「被拒絕」,林淑惠也有獨到的因應之道:通常她都會給自己三次的機會。
她以歷史上許多名人的故事,來激勵自己,例如,迪士尼樂園創辦人,當初向銀行申請貸款時,99家銀行都搖頭,結果第100家銀行終於點頭。
林淑惠說,想一想,他可以面對99次的拒絕而不放棄;而她只給自己訂下三次的規定,也就是同一個人拒絕她三次,才會放棄。
所以她笑說,「當然從小我最喜歡的,就是國父革命的故事」。
商場如戰場,林淑惠不諱言,有時同業也會忌妒她的成功,而想盡辦法打擊萬寶祿,結果她都過關了。
她強調,面對各式各樣的攻擊,她只問自己做得正不正,如果是肯定的,她就會釋懷。對於過程中,傷害過、拒絕過她的人,林淑惠也都謝謝他們,因為「這就是幫助我成長的力量」!
笑迎挑戰
遇到困難不沮喪
此外,創業過程中,還必須隨時面對各種不可預測的變數。例如,興建廠房過程中,因為鋼價上漲,預算不斷追加,衍生出嚴重的資金缺口;股東也因建廠時間延長,揚言要撤資;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公司業績稍為下滑,銀行馬上要抽銀根…。
因此,挑戰的發生是無時無刻的;但是當你有必然會遇到挑戰的心理時,事情發生就不會沮喪消沉,而只能面對,然後去解決。
林淑惠笑說,這些年來,她始終滿喜悅的,而公司的員工也都很快樂,因為她不會把壓力「轉嫁」到員工身上,大家每天都是笑瞇瞇的。
說到萬寶祿的產品,林淑惠更顯神采飛揚。
她說,當初這是日本的技術,而由國內一家生技工廠生產,她只是使用者。後來因緣際會,她向日本方面直接取得了技術,變成製造者、行銷者。
為了要創立自己的品牌,林淑惠又積極投入研發,致力提升技術。因此,在台灣的生技業中,萬寶祿的研發做得最多,層級也最高。
而其研發合作的對象,除了中研院,還包括屏科大、義守大學、美和科技大學、中興大學、中國醫藥學院、台灣大學等等。
經過十年的奮鬥,現在林淑惠的品牌經營出了口碑,且開始在新加坡、印尼、中東、中國大陸等地佈局,除了在當地銷售自家產品外,也供應原料給當地生技公司;算起來整個東協加三,總計有20億人口的市場。
而其品牌成功的關鍵,林淑惠說,原則很簡單,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如果是自己不敢吃、不敢喝的產品,絕對不能賣給別人!
照顧本土農業
提升經濟價值
對於自己的事業,林淑惠有兩大理念:一是堅持自創品牌,另外就是堅持照顧本土農業。
因此,即使事業版圖已經擴展到海外,但是她只做外銷,並不打算移往海外生產。她說,自己的祖父是務農出身,從小她就要到田里幫忙,當時她就感受到農民的悲哀:辛苦種出來的產品,卻沒有通路銷售;就算有通路,但也會被剝削。還好父親當公務員,家中才有穩定的收入,如果只靠種田,家裡一直都在負債狀態。
時至今日,農民的困境依舊,因此她認為,希望將酵素變為台灣的一項特色產業,例如法國的波爾多,整個村莊都做葡萄酒,他們的葡萄酒產業聞名全球,也有自己葡萄酒的文化,就是最好的例子。
因此,她堅持,原料一定要用台灣本土的農產品。無論是蔬菜、水果、草藥的種類、數量,台灣都比其他國家豐富,因此更應該善用自己的優勢。
她希望從萬寶祿開始,將台灣的農產品,透過生物科技,提升為醫療級的高價值經濟作物;未來企業和農民可以透過契作的模式,進行計畫性的農業生產,進而全面發展台灣的保健食品產業,再將這些優質的產品銷往國外,造福所有大眾。
所以,萬寶祿是醫療、農業和公益,三者結合的事業,這也是她創業的目標,因為對於她來說,健康就足夠了,其他個人的需求真的不多。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週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呂秀蓮部落格
http://annettelu.pixnet.net/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