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組織中,如果你在一個位置上勝任,就可能被往上提拔。如果你不勝任的話,你就留在這個位置,再也得不到晉升;如果你還勝任的話,你就會再次得到提拔,最後被提拔到一個你不能勝任的位置上。」勞倫斯‧彼得(Laurence J.Peter)如是說。
彼得是何許人也?如果說彼得杜拉克、科特是屬於陽光地帶的管理大師,那麼彼得、帕金森等就是屬於陰暗地帶的管理大師。
彼得指出,一直以來,人們熱衷將一身好本領貢獻給組織,然後追求更高的職位,把晉升看做是攀登成功之梯。但根據他的研究,新晉升者若沒有具備比以前更好的新能力,是難以勝任新工作。
《在不勝任的社會—解讀彼得原理》(Inadequate Society)書中指出,組織裡每個人都會晉升,一直到不能勝任為止。當這些新晉升者面對無法勝任會表現出以下4種情況。
1.放棄,回到或留在自己勝任的位置。
2.學習、磨練,努力,然後就是一連串不勝任的循環。
3.解職,問題丟給上級主管,考驗他們的耐性與決心,等待解職。
4.自得,在不能勝任的位置上,做一些自以為聰明的事。
彼得強調,很不幸的是,組織裡不勝任的人多會做最後一項行動來掩蓋自己的不勝任。例如,限制部屬的表現,排斥任何的創新和改變,重視考察員工的一舉一動,把枝節問題專業化。
「避免陷入晉升的陷阱,要改變單純的依據貢獻來決定誰該晉升的機制,不能因某個職位上做的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將一名員工晉升到一個無法充分發揮才能的職位,不是對本人的獎勵,而是種懲罰。」彼得如是結論。
板凳夠深避免悲劇
彼得原理的結論是升官對不能勝任的人是悲劇,對於提拔不能勝任的人,因自己的失誤決策更是悲劇中的悲劇。
19世紀拿破崙率領大軍發動軍隊鎮壓奧地利、英國、俄國組成反法同盟戰爭,攻無不勝、戰無不克。1815年,拿破崙率領的法軍與惠靈頓率領的英軍,兩軍在滑鐵盧對峙,進行殊死戰,雙方死傷慘重,各自眼巴巴的等待援軍到來。結果,英軍的救援軍隊先馳得點,拿破崙的部隊潰不成軍。
為什麼拿破崙苦候不到援軍?探究其因,擔任救援的格魯希將軍,在關鍵時刻儘管身邊的軍官屢勸他先前往救援,但格魯希卻堅持要遵循拿破崙先前下達的命令—追擊被擊潰的普軍,刻意忽視眼前的危急。
《人類的群星閃耀時》(Sternstunden der Menschheit)作者褚威格在描述格魯希人格特質時寫道:「他不是位聰明的謀士,也不是個剽悍的戰士,就只是個老實可靠且循規蹈矩的軍人。」當他還是位小軍官表現稱職,但格魯希會一路從小軍官成為參謀長、總督,主要是因為拿破崙的將軍們,在長年的征戰時,不是陣亡就是因傷退役,放眼望去,可用之才如此少,拿破崙理所當然只能晉升格魯希。而他所獲得的回報是,慘遭滑鐵盧,毀了自己一世英名。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0年5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