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集團(2317)富士康在中國大陸的廠區,在半年內一連發生12起員工跳樓自殺事件,引起外界強烈關注,這些事件的報導,幾乎占據全世界華文媒體相關版面。此事要如何解決,目前還沒有定論。 這波富士康員工自殺潮,起因於去(2009)年一位負責保管第四代iPhone樣機的員工孫丹勇弄丟一支樣機,在接受內部調查後,於7月16日凌晨,在網路上與朋友交談沒多久後,就跳樓身亡。
之後,從今(2010)年1月開始,到最近不到半年的時間,就發生多起跳樓自殺事件,引起中國官方媒體注意,並大幅報導,媒體在報導期間,仍不斷發生類似事件。截至目前為止,中國富士康今年已經發生12起跳樓自殺事件,造成10死2重傷,以及一起割腕自殺事件。
一胎化世代 抗壓性低
針對這波自殺潮,有人提出中國目前的勞工主要是一胎化政策後出生的新生代,抗壓能力低,遇到挫折,就以輕生的方式解決。也有人指出,鴻海提供的撫卹金頗高,導致變相的鼓勵員工自殺。還有人指責鴻海的生產模式與管理方式出現問題,才會導致類似事件一再發生。
而許多解釋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有人認為這是典型的「維特效應」(Wether Effect)作祟。
所謂「維特效應」,是心理學家大衛菲利普(David Phillips)在1974年進行模仿自殺的研究,發現的一個現象。簡單的說,在媒體以顯著篇幅報導某一自殺事件後,就會引發許多人跟進,以類似方法自殺,或具有類似情境者跟進的案例,這情況在名人自殺事件被大幅報導後,尤其明顯。
菲利普分析發現,自殺會傳染,尤其是在學校、特定社群,還有名人自殺案例發生之後,也會引發具有類似特徵或問題者,用類似方法自殺,也就是所謂的「仿效型自殺」(copycat suicide)。這種現象,在他分析自殺新聞與後續自殺案例的相關關係中,尤其明顯。
菲利普的論點後來在許多國家的複製研究,例如德國與日本都獲得證實。有研究指出,電視報導自殺事件的10天後,就可以看到自殺率上升的現象。而名人自殺新聞,對仿效性自殺的影響,更是大於一般的自殺新聞。
用菲利普的理論解釋,似乎也相當合理,中國富士康第一個受到媒體大量報導的自殺事件是孫丹勇跳樓,而今年發生的自殺案件,也清一色是跳樓自殺,而且都發生在媒體不間斷地報導後發生。
自殺新聞 部分國家禁報導
不過,為了避免維特效應,部分國家仍對自殺新聞採取管制措施。例如挪威就完全禁止報導自殺新聞,土耳其政府則要求不能有任何關於自殺的影像出現。不過,多數國家都沒有規定,只靠媒體自律。
為了避免風波擴大,富士康中國廠區所在的深圳地方政府官員,也以此要求媒體不要再以顯著篇幅報導相關新聞。
然而,不可否認,富士康的自殺事件,也引發中國境內以及國際輿論針對人權團體關於「血汗工廠」的討論。
這個議題最早在80年代受到注視,最受注意的是Nike等品牌,被人權團體批評其海外代工廠,剝削第三世界廉價勞工,甚至雇用童工,導致品牌聲譽重創,讓Nike等公司不得不明文要求代工廠必須遵守相關勞工法規定;另一運動品牌Reebok甚至還設置了人權獎,來修補企業形象。而Walmart之類以低價訴求的量販業者,更是要求供應商簽署相關勞安協議,以避免受到助長奴工的攻擊。
工作枯燥 出現適應問題
如今,拜富士康的勞安事件之賜,外界將目光從傳統製造業,導引到電子業的製造流程。經過媒體的報導,人們才知道,電子製造業的勞工,與傳統產業的勞工無異。原來一支售價新台幣2萬元以上的iPhone,製造成本是如此低廉,生產線上的勞工可以拿到的薪水,居然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維特效應
德國文豪歌德在1774年出版他暢銷的著作《少年維特的煩惱》。他筆下的少年維特,暗戀少女夏綠蒂,為情所困,不過最後夏綠蒂情歸他人,絕望的維特最後留下遺書,開槍自殺。
這本書出版沒有多久,在各地也出現許多年輕人自殺的案例,導致自殺率升高。而且,非常巧合的,這些自殺的案例都是跟少年維特一樣為情所困的年輕人,自殺方式也類似,以致這本書後來在許多地方被禁止出版。
這帶給心理學者大衛菲利普靈感,開啟他對於仿效自殺的研究,也創造出「維特效應」這個名詞。
當然,維特效應的理論,也被其他學者挑戰。以曾被媒體大幅報導的美國搖滾樂團涅槃(Nirvana)主唱寇特科本(Curt Cobain)自殺為例,就沒有看出明顯的仿效自殺的現象。也有其他學者批評,維特效應的相關研究對於資料的解讀過於選擇性,有誤導之嫌。……
※理財周刊510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Computex概念股 選對標的物/看準反彈時間 搶賺倍數獲利
◎封面故事:平板電腦、電子書、雲端、3D當紅
◎特別企劃:新興市場債 投資機會來了
◎特別企劃:5大指標 學會投資新興市場債
◎新聞熱線:朱家良推出金庸機 文華機還得等
◎產業櫥窗:iPhone 4G提前曝光 軟、硬體全新體驗
◎百萬上億投資術:搶搭雲端運算列車 圓展後市成長驚人
◎健康你我他:異常落髮會不會禿頭?留意不良徵兆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1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