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企業仍然對金融海嘯餘悸猶存之時,前金管會主委陳冲宣布台灣有價證券全面無紙化的時代來臨,並以3年為期分2階段完成此目標,是我國證券市場繼款券劃撥與上市櫃公司無實體發行後的另一個重大變革。
這項政策在2010年正式進入鼓勵期後,自2012年12月31日所有投資人手上持有的印刷股票與各種票券等,都將變成為集保存摺中登錄的股票與票券,以後投資人將可以隨時買賣,再也不用擔心印鑑對不對,找不找的到等問題了。
一旦現股不再存在,股票變壁紙也將成為冷笑話了。此項政策的確立,是我國證券市場跨時代的重大變革,也攸關我國未來證券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發行公司與所有投資人的權益,有其劃時代的意義。
何謂無紙化?6大效益浪潮起
所謂無紙化(paperless),又稱為無實體化(dematerialization),就是指全面消除代表有價證券所有權的權利文件或實體的股票,使有價證券(包括各種股票、票券等)僅以帳戶記錄之方式存在。在全面無紙化後,不但使得權利的表彰不再侷限於書面,轉讓記名有價證券也不必再以背書方式為之,更將會使有價證券的傳統意義發生變化,因為投資人不再需要以擁有特定證券以表彰其權利,而可透過帳戶之電磁記錄以證明其擁有特定有價證券權利。
優點包括:
1.節省實體印製。
2.簽證及寄發等費用。
3降低有價證券保管、交付與盤點等管理成本。
4.免除股票消除、領回、過戶、合併及分割等作業成本。
5.免除瑕疵股票及掛失/撤銷掛失作業與股權異動作業成本。
6.降低實體有價證券遺失、被竊與被偽造與變造風險。
也因為如此,重要國際證券組織如國際證券委員會組織(IOSCO)、國際清算銀行(BIS)都與30集團(Group of Thirty,G-30)都紛紛表示支持,也使得目前前20大交易所中已經有12家完成全面無實體化。例如:日本在2009年完成;而中國大陸更是直接跳過印製股票的階段,在1998年直接進入全面無實體化。
金管會此項政策宣示,不但使台灣與國際發展趨勢配合,也將讓全體投資人能夠共享此種政策的優惠。在2012年12月31日開始,股票將會產生全新的意義,以後投資人手上的現股可能將會成為收藏的標的了。
就國際證券市場之發展而言,在各國證券市場發展的初期,幾乎都是採以實體(又稱為有紙化)方式發行有價證券,以作為表彰權利的證明。因為以紙本發行的方式,因此若要買賣或設質等行為都必須以實體證券為依據,並驗明印鑑。但隨著交易量的快速增加,此種以紙本為基礎的實體有價證券不但面臨不便於交割的困擾,也面臨諸多紙本不可避免的風險,例如:遺失、被盜、偽造變造等,不但削弱投資人參與市場交易的能力,亦降低了市場的效率,甚至成為市場發展的阻礙。
例如:若干年前,台股市上萬點熱絡之際,後台人員為了交割股票,往往挑燈夜戰,甚至南部投資人買賣的股票也要運到台北來作交割,一旦送丟了,還無法完成交割作業。也因為紙本交割有機可乘,還發生南亞、華邦、麗正、英業達等多起假股票的事件。
破解紙本危機?統一保管無實體化
紙本問題更造成1970年代美國證券市場的「紙本處理危機」。
這個危機發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紐約證券交易所交易量不斷快速成長,達到每天1,200萬股的成交量,但是大量的股票造成結算交割的後台作業無法負擔,以致嚴重影響交易所的效率。使得紐約證券交易所被迫在每週三暫停交易,並縮短交易日的交易時間,甚至還將當時的T+4的交易週期改為T+5。
為了化解紙本處理危機,國際間發展出來兩種重要的制度,以促使結算交割能夠順利的進行,也就是證券的無移動化與無實體化。
所謂證券的無移動化(Immobilization),是指對交易基礎的實體有價證券不作實體的交付,而將這些實體有價證券由有價證券保管機構(如各國的集中保管機構)或是由發行人的股務代理機構加以保管,至於這些有價證券所有權的移轉,則以帳簿劃撥(book-entry)的方式直接登記到每位投資人的帳戶中。
例如:美國證管會(SEC)根據國會授權建立新的全國結算交割制度之後,實體有價證券的無移動化、無實體化、以及相關的帳簿劃撥結算就成為美國新結算交割制度中的重要元件。這項改變,不但確保結算交割能在快速增長的成交量中順利進行,也因此導致全球證券市場結算交割制度的改變。
我國也由集保結算所來負責股票的保管與劃撥作業。投資人若要買賣,就必須先將現股存入集保的戶頭,若要買賣可以直接打電話與營業員或是直接透過網路下單的方式進行,成交後集保會直接將買賣的股票登載到投資人的集保帳戶中,買賣價金亦直接從投資人的戶頭中扣除或匯入。這種作業方式,大幅簡化了投資人買賣股票的限制,從此不必再拿著現股跑去券商交割。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0年6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