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公司的創新程度,都達不到他們高階主管要求(或公司對外宣稱)的一半,是什麼扼殺了創新?有許多可能的原因,但作者指出,以下這三項財務工具才是主要幫兇。
現金流量折現與淨現值這兩種常用的方法,低估了投資的實質報酬率與利益。大多數主管拿創新投資會帶來的現金流量,與既有的現金流量作比較,錯誤假設不花錢投資的話,公司既有的財務健全情況也會無限期持續下去。
然而,大多數時候是事與願違的,一段時日後,競爭對手持續的顛覆性投資,會造成自家公司的財務狀況惡化。
對於固定與沉沒成本的傳統看法,賦予競爭對手一個不公平的優勢,卻讓受挑戰公司綁手綁腳,缺乏應變能力。既有業者的主管抱怨,建立新品牌與開發新銷售與配銷管道的成本太高,所以他們尋求善用既有品牌和架構。相形之下,新進業者就只有創立新品牌與行銷通路一途。
對既有業者來說,問題不在於挑戰者有更多資金,而是挑戰者不必在完全成本與邊際成本間左右為難。
重視短期的每股盈餘,視之為推升股價的主力短期的推手,進而創造股東價值的做法,使得帶來長期成長機會的創新投資不受青睞。
這些財務工具與觀念本身並不差,但我們使用這些工具來評估投資方案時,卻有系統地抑制成功的創新構想。作者建議一些替代方法,幫助經理人以更精準的眼光來進行創新,創造未來的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