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一直是個「不老之城」,城市人口常年保持在二十六歲上下。她的青春永駐祕方,靠的是一張張從內陸農村到這兒打工的稚嫩臉孔,攢夠了錢便回鄉改善家計,如此循環不已。
但值得注意的是,總數高達兩億兩千萬,散落沿海城市的中國農民工已經進入到「九○後」的世代交替階段。「以前是候鳥,現在變成了過客,」長期關注農民工子弟處境的NGO組織──中國滋根促進會幹部于魯平,在研究報告裡道盡了兩代差異。這也意味中國勞工,已經進入到從量變到質變的新階段。
第一代農民工,指的是六、七○年代出生,八、九○年代到沿海城市打工的人們。之所以是候鳥,是這些人離鄉不離土、進廠不進城,省吃儉用匯款回去,最後歸宿還是想回到農村老家。八○年代的老三件──「自行車、縫紉機、手錶」;九○年代的「新三件」──彩色電視、冰箱、洗衣機,都是這群候鳥貢獻給農村的「戰利品」。
「拉桿箱世代」農民工
但在世紀之交進入就業市場,被稱為「九○後」的第二代農民工,則是去了土味,徹底離農。男男女女不斷在各城市、各工廠流轉,除了尋覓更好的機會,也想順道「見見世面」。這種過客般的身影也被稱為「拉桿箱世代」。一位華東的台商人資主管描述,「他們拉著一個拉桿箱來報到,裡頭放著足夠生活的衣物,輕輕便便,其他東西來了再買,心態就像拉著皮箱要去旅遊一樣。」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49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