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早收清單,龍蝦勝蝦米
ECFA第三次協商落幕,據聞已觸及早收清單的項目審查,具體結果大致底定,可望於六月三十日簽定。不過,包括陸委會、經濟部等單位對此仍三緘其口,正式公布前一字不漏。但捕風捉影的猜測、評論早已在國內沸騰,將焦點全關注在早收清單項目,提早響起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怨嘆和歡呼,引起ECFA協商失敗或成功的連串討論。
身兼陸委會、經建會、全國工總與商總諮詢委員,及經濟部、海基會顧問,淡江大學陸研所所長張五岳對ECFA瞭解擴及官方民間,省視這次ECFA三次協商,有不同的看法。
分階段實施 架構完成後續慢慢談
「首先必須瞭解,兩岸合作協議之所以由CECA(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改為ECFA(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就在於Framework這個字。Framework指的是架構,代表『分階段實施』」。以往FTA皆採一步到位原則,因此,國際上的FTA商談短則五、六年,長則十數年。ECFA和FTA都是屬於WTO架構下,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自由化協議,但因為兩岸的特殊經濟默契,合作協議求快求好又求全面,使兩岸經濟合作需先快速完成架構,相關合作協議和早收清單都待日後慢慢細談。
「這是台灣用時間換空間的方法,先求抓住機會,避免在東協加一生效後被邊緣化,也進一步先於日韓提早卡位。」張五岳表示,台灣小,禁不住中國大陸的任意衝擊,目前唯有循序漸進,先取得亞洲經濟競賽門票,再徐圖發展。
ECFA三次協商後,早收清單還未正式公布,國內就已傳聞不斷,外界將眼光專注於早收清單談判「意外的損失」或「額外的驚喜」,其實已經掉進外行看熱鬧的糊塗陷阱中。
張五岳解釋,「看待ECFA的重點不是早收清單,而是後續性的談判協商怎麼處理、後續的清單細項怎麼看待與落實,這才是關鍵性的議題,關注多少項其實意義不大。」
目前為止,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雙邊貿易大約有七千多項,七千多項該以什麼方式取出五百項,就要看商品出口的總值或總產值,所關切的方向也不再是簡單的你多我少,而是單一項目在整體經濟數據中的比重及產業重要性。「蝦米和龍蝦都是蝦,有人祇看數量,拿到十隻蝦米以為撿到便宜,沒想到一隻龍蝦才是真正裡子面子皆足。」……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21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