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鴻海集團大陸轉投資的富士康加薪事件,媒體大幅報導,而我也在思考,除了降低勞動成本獲取利潤的策略外,還有哪些競爭策略呢?我發覺鴻海在成本控制上的確十分嚴謹,但在創新經營上所投注的努力似乎被大家忽略,根據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公布,2009年本國法人專利申請排行榜,鴻海以3250件穩居龍頭寶座,遠多於第2名的820件近3倍之多,顯見研發創新在鴻海才是真正贏的關鍵吧!
在世博這場世界大秀中,我們在資源有限情況下沒法跟別的國家館比奢豪、比歷史、比規模,但無限的創意與巧思也令人刮目相看。台灣的企業到底要靠什麼與世界各國競爭?創新經營竟成了最佳解藥!許多企業之所以成功,和創新經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不論是策略、行銷、管理、研發、產品設計或組織創新都令人耳目一新,贏得顧客的心。
最近看到媒體報導台灣設計出來的陽傘還有降溫功能,還拿下美國IDEA設計獎銀獎和德國iF概念獎的台灣學生作品,包括以「X」和「O」取代傳統交通號誌的「紅綠燈」方便色盲人士、手提把有個磅秤設計的「限重20公斤行李箱」,還有可隨身攜帶的「卡片式刮鬍刀」,真令人激賞。以往美國IDEA大獎多半由NIKE、戴爾電腦等大廠抱走,今年竟然被台灣學生奪下,跌破大家眼鏡之外也感到驕傲!
若換算成人民幣,台灣30年前基本薪資也曾從500元人民幣到1000元人民幣、2800元人民幣,再到近年的3600元人民幣,在那樣的時空背景下,除了製造業大幅出走外移,人民財富累聚增加,也間接促成台灣資本市場蓬勃發展,更因為求生存而埋下企業轉型的創新種子。據歐洲商務學院(EBS)2009年11月底發布的「2009~2010年創新發展報告」,在131個受評比國家中,台灣創新能力指標排名第13。該報告創新能力指標內含五大分類:「研究及發展」、「資訊通訊技術使用」、「體制環境」、「人力資本、訓練及社會包容」、「法令規章架構」,台灣在「研究及發展」排名第1。可見台灣因在研究發明和創作的政策鼓勵和協助,加上社會各層面對於創新風氣的提倡,才能在此評比取得佳績。
經濟學大師約瑟夫.熊彼得曾說過「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各學校也紛紛成立創新育成中心,希望從學生時期就開始把創新的精神深植內化,面對大環境不斷遽變,創新的思考才能化危機為轉機、商機...
※理財周刊512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第3季台股大預測
◎封面故事:看好手機零組件、中國內需通路
◎特別企劃:名校學區買房大解析
◎特別企劃:北市明星高中周遭房價漲50%
◎新聞熱線:張淑芬出新書 老公張忠謀站台
◎新聞熱線:續打房 彭淮南再出招
◎產業新訊:Linaro聯盟成立 開啟台廠雲端商機
◎產業觀察:中國電子書大戰年底引爆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1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