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文昌宮,也稱文武廟,每到考季,許多家長、考生前往祭拜時,也都會到廟內的一匹銅馬前上香,有時還順便摸摸馬頭或馬尾,祈求好考運,這匹馬現在變成關公的座騎,其實,它原來是日治時期的宜蘭神社銅製神馬。
台灣的文昌廟,一般來說,以主祀五文昌、文昌帝君居多,宜蘭文昌宮則獨樹一幟,由書院逐步發展為綜合儒學、文、武神明的廟宇。
1812年,噶瑪蘭設廳,第一位噶瑪蘭廳通判楊廷理在現今廟址創設仰山書院。楊廷理很崇敬南宋理學大師楊時。楊時,號龜山,他是福建儒學的開山鼻祖,而宜蘭外海有龜山島,於是將書院取名為「仰山」,自己擔任書院院長,親自授課,藉以獎勵並帶動宜蘭文教。
楊廷理奉派噶瑪蘭廳通判雖不到一年,但因創設噶瑪蘭廳、開啟蘭陽文風以及廣闢水圳,化荒地為良田等建樹,深受宜蘭人愛戴,稱他為「大老爺」,並為他塑立神像,供奉在宜蘭昭應宮(媽祖廟)內。
1818年,新任通判高大傭擴充仰山書院,每年定額招考學生(童生),再從四川梓潼迎回文昌帝君供奉,並樹立宋代五位理學大儒: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牌位為陪祀,稱為五夫子,以及倉頡夫子神位後,取名為「文昌宮」。
到了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通判朱材哲擴建文昌宮,再增祀關聖帝君後,文昌宮規模更為宏大。
仰山書院除了開班講學授課,也是科舉考試的場所,並以祭祀文昌帝君及關聖帝君宣揚文教興學及忠義精神。
帝君牌位
漢文與滿文並立
民間信仰的五文昌,大致指的是文昌帝君(即梓潼帝君)、孚佑帝君(呂洞賓)、文衡聖帝(關公)、朱衣神君(或指朱熹)及魁斗星君。
文昌宮在道光年間增祀的關聖帝君,性質上不是民間信仰裡的文昌神,而是屬於官方性質的武廟,也因此文昌宮奉祀的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牌位,據說是台灣唯一漢文與滿文並立的牌位,而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兩神明,分立主殿兩側,中間以加厚磚牆隔開,形成一廟有雙主祀神的獨特現象,這也是文昌宮又稱為文武廟的緣由。
現在文昌宮廟門左側保存的一塊一體兩面石碑,分別為日治時期1925年及二戰後1947年整修碑記,廟名都還是刻為文武廟。
道光年間文昌宮擴建時,還撥出廂房做為北管福祿派的會所。這間由舉人李逢時所創辦的總蘭社是宜蘭地區福祿派的總社,最盛時社員百餘人,其下分設北管部、神將會、高蹺陣等部門,讓文昌宮多了戲曲教學功能外,甚至在1878年,宜蘭孔廟竣工前,文昌宮實質上扮演了文廟、武廟的雙重地位。
文昌宮的風光歲月,從1840年代起到了宜蘭第一位、也是唯一的進士楊士芳,於1875年受邀接任仰山書院後,更進一步達到頂峰。
進士楊士芳大力推動宜蘭文教
楊士芳在中國仕途不順,返回宜蘭故鄉後,餘生心血投入推動宜蘭文教,並致力於宣揚鸞堂善書工作,1899年在他將重心轉移至由他創辦的碧霞宮前,文昌宮,可以說是宜蘭地區的文教聖地,學子、出仕與文人的精神重鎮。
二戰後,文昌宮的命運隨著政權移轉而出現戲劇性變化。
先是左右兩側廂房,也就是仰山書院與總蘭社,遭軍方及附近居民占住,最後導致仰山書院與總蘭社形同廢除(按90年代後才再分別由時任宜蘭縣長的游錫堃創辦仰山文教基金會,以及總蘭社子弟王秋明新成立西門總蘭社,總算象徵性延續香火)。
到了70年代,宜蘭市公所再將文昌宮廟埕興建為西門攤販市場,文昌宮廟地大幅縮減,昔日的蘭陽文教聖地,終於成了昨日黃花。
不過,就在文昌宮一蹶不振之際,一匹來自宜蘭神社的銅製神馬,意外讓文昌宮香火重振。
1947年起,國民黨政府全面剷除台灣各地日治時期所興建的神社,大致來說,縣社級以上的神社改變為忠烈祠,原來神社附屬建物、塑像,則分別遭毀損、丟棄、塗改等不同下場,宜蘭神社的神馬幸運躲過一劫,最後輾轉來到文昌宮。
興建於1906年的宜蘭神社,最初位於現今宜蘭火車站對面,舊城南路的宜蘭公園內,1918年再遷建於宜蘭郊外的外員山山丘上。
二戰後,新宜蘭神社改為忠烈祠,部分鳥居、石燈籠遭毀損,狛犬與神馬則存放到員山鄉公所倉庫,後來文昌宮得知消息後,將銅馬搬回來放在廟內。
日本神馬變關公戰馬
大受歡迎
不過也有一說是後來員山鄉公所將銅馬送給文昌宮,但不管是送來的,還是要來的,都是因為關公沒有座騎,便把閒棄的神馬當做赤兔馬,就這樣的日本神馬變成了關公戰馬。
可能正因為神馬是供奉給關公當戰馬用,這匹宜蘭神社銅製神馬,完好無缺,馬腹上的社紋,亦即由代表總督府的12枚菊花葉組成的圓圈,其內由兩個呈上下巔倒的等腰三角形組成象徵「台」字型圖案,清晰可見,比起諸如台中神社的神馬社紋被竄改為國民黨徽,宜蘭神社的神馬顯然幸運多了,日後搬到文昌宮成為關公座騎後,「台」字社紋,沒想到引起好奇,而大為增加文昌宮的知名度,一直到現在只要問起這匹馬,廟方人員會帶著驕傲的口吻介紹它的來歷,說「台」就是指台灣啦!。
後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家長、考生開始向神馬拈香、拜拜後,摸摸馬頭、馬尾,求取考試順利成功,而廟方也在銅馬上方掛上一幅「馬到成功」牌匾,吸引人氣,時日一久,遂成為文昌宮的祭拜習俗。
本來在科舉時代,向文昌帝君、五文昌祈求金榜題名,就有準備蔥(喻聰明)、菜頭(喻好采頭、獨占鰲頭)、桂花(喻有貴人相助)等一類具吉祥象徵意義供品的習俗,銅馬進駐文昌宮,轉變成為關公座騎後,前來文昌宮的學子變多了,文昌宮很靈驗的說法,便一傳十、十傳百散開來,每遇高中、大學、研究所,乃致於高、普考等公職證照考試前夕,尤其是周末假日時,文昌宮的人潮更多。
魁星爺也有麒麟座騎
銅馬助長了文昌宮人氣後,1990年,廟方於左殿再增祀魁星爺神,以吸引更多學子、家長前來祭拜時,便比照神馬模式,也做了一匹魁星神的座騎:麒麟。在麒麟的上方,同樣也掛了一幅「麟趾呈祥」牌匾。
五文昌之一的魁星爺,也稱魁夫子,是由北斗七星的前4座星宿,即斗魁,或稱天罡轉化而來的神明,科舉放榜時,傳說魁星爺拿筆逐一點應考名冊,筆停之處即為當年的榜首,因而成為文昌神中最具代表的神明之一,但一般來說,魁星爺很少有供奉座騎的,文昌宮不但有,竟然還是一匹麒麟,明顯的是受到神馬的影響。
有了神馬、麒麟後的文昌宮,更添靈驗,祭拜物品也跟著變化多端起來,現在最常見的是將准考證與裝滿水的保特瓶綁在一起,祭拜完後,帶入考場飲用,據說喝了文昌宮內神明加持過的水,可以增強考試功力。
雖然其中多少含有臨時抱佛腳的意味,但卻具體反映了文昌宮的性質,從原來的儒教重心、文教聖地一變而為結合民間信仰功利主義傾向的文昌廟,甚至2007、2008年,宜蘭縣長呂國華於文昌宮內舉辦為考生祈福包中活動,讓人不免想到如果楊廷理等人地下有知的話,不知會作何感想。
文昌宮的蛻變,要說引入神馬是開端,並不為過,但更多因素是來自於時代變化與社會風氣所致,而民間信仰裡的文昌神,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是將傳統與現代,過去與今日,自然結合一起,並把相互矛盾性減至最低,文昌宮的歷史才得以延續,進而迸發出新的生命樂章。
從這個角度來看,神馬,就是此一結合過程的重要媒介。
復原宜蘭神社
神馬複製引魂
進入90年代,神馬的故事還有發展。
1998年宜蘭縣政府整建員山忠烈祠,復原舊宜蘭神社空間,成為一個歷史性公園,想向文昌宮索回神馬,遭到婉拒,最後協調結果是請雕刻家原樣再複製一匹。
複製神馬打造完成後,還到文昌宮神馬前舉行簡單的祭拜儀式,焚香、燒金紙、擲筊,象徵性將原神馬的靈魂引渡到新複製神馬內後,才重新置放於日治時期的神社原位。這個引魂祭拜儀式,某一程度來看,其實也象徵著日本的神馬,走過80歲月後,終於完全本土化,澈底變成台灣馬了。
最後是題外話。如果有空去文昌宮的話,別忘了在廟口吃碗料多味美價廉,道地的宜蘭米粉羹,來豐富旅行的幸福滿足感。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呂秀蓮部落格
http://annettelu.pixnet.net/blog
玉山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