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兩岸經貿互賴需求的與日俱增,再加上國共合作的推波助瀾,未來台灣的經濟勢將更進一步陷入依賴中國的情境。在這種形勢下,民進黨人士因為下野而慢慢自兩岸既有的交流平台退出的趨勢,出現與中國所期待之大交流秩序與氛圍之間的嚴重落差。
這種趨勢非北京所樂見。如中國某位涉台的學者所言,「在兩岸關係中,紅、藍、綠缺一條腿不行」。因而,在2008年5月政黨輪替後,儘管兩岸關係已大幅向中國傾斜,北京對民進黨人士的工作卻不曾稍懈,甚至更轉為積極。而民進黨在政黨輪替後還來不及重整隊伍就被扁案以及黨內權力重整等風波所牽累,曾一度陷入風雨飄搖的狀態與自顧不暇的困境。
中方評估
與綠打交道
誠然,民進黨需要有一套因應新環境需求的論述。不可諱言,過去幾年來中國的內外環境起了很大的變化,眼下中國綜合國力與內部治理能力比諸從前,都大有進展。同時,兩岸的發展已促使台灣單方向中國傾斜。客觀的發展情勢導致北京對於走和平統一的對台路線,更有信心。
於是,進一步說服並贏得綠色主張的人的接納與支持,乃成為中國涉台單位的主要工作標的。而事實上,民進黨也具有中國不敢忽視的政治實力。
民進黨雖然在2008年1月的立委選舉以及3月的總統大選,土崩瓦解,但2009年12月5日以縣市長為主的「三合一」選舉以來,包括後來的立委補選,卻連連告捷,大有谷底反彈之勢。
相反地,國民黨的執政能力與信用則是自2009年8月8日的莫拉克颱風以來,屢受打擊,尚難見底。面對台灣政局的變化,中方已清楚地總結並評估出:「民進黨仍有基礎與能量,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而中國共產黨既要和平發展,就必須認真考慮如何與民進黨打交道。」
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蔡英文主席拋出的「十年政綱」中對於中國政策的處理,便成為包括中方在內的國際社會所矚目者。
十年政綱固然是一個全方位的施政理念藍圖,不宜窄化到兩岸論述,但不可否認地,外界對這份政綱最在意與感興趣的仍是對中國政策的部分。
為此,蔡英文在5月2日闡釋「十年政綱」時提及「不預設政治前提下願與中國大陸展開對話」的一段話,看似平易,卻成為各方爭相解讀的重要訊息。
接著,國際部主任蕭美琴6月9日在中常會業務例行報告主張,「將委託民間智庫、學者研擬規劃一個兩岸交流平台;而民間智庫包括台灣智庫與新台灣國策智庫等。
對象不會設限、也不會排斥誰,目前也沒時間表。」隔日,她又在接受中國評論的專訪時曾指出,「兩岸交流平台推動的初步階段以學術交流為優先,兩岸民間社團互動也是現階段兩岸交流的重點」。這些話語也被視為民進黨正面而具體回應中國的一個大動作。
而民進黨一系列所釋放的訊息,對比於中方所釋放「民進黨與共產黨既存的交往障礙不除,如不放棄台獨黨綱、不承認一個中國或九二共識,共產黨與民進黨進行黨對黨交流不可能,只可能透過與泛綠的智庫或研究單位來進行接觸」的說法看來,顯然,未來以「不具黨對黨意義」的個人或團體進行的交流將是民共之間可能的互動模式。
面對中國
綠營應互信
談到民共交流,中國共產黨占盡優勢,包括主場優勢、人力與財力資源、經驗傳統、組織布建,以及交流者的主觀意志與企圖心。
相對於中國大集團連鎖店式的經營,失去政權後的民進黨,充其量只是一個小店鋪的規模與擺設。更令人憂心的是,黨內派系自立山頭,各行其是,缺乏系統整合。
此一缺陷如不力圖改善,未來在與共產黨交鋒時,將益趨陷入被動的態勢,十分不利。有與中方交流經驗的人都很清楚,中方交流的細緻與深度,自成一格,連中華民國政府的行政系統都遠遠無法與之相提並論,更遑論一個失去政權的在野政黨。民進黨高層實不宜小視大敵當前與大軍壓境的凶險環境。
中方交流的模式很明確,其招降或招安之統戰工作與其說是陰謀,不如說是陽謀。共產黨的統戰是擺明地做。整個交流過程,有關一個中國原則、中國人、反對台獨、反對分離的論述,幾乎是千篇一律地複誦著。這可能是所有被接待過的人都感到難以忍受的共同感受。
但另一方面,中方交流人員的熱情、細緻、耐心、主動與積極程度,絕不下於摩門教徒、一貫道信徒、拉保險或直銷的從業員。對台統戰本身也是個龐大產業。
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各個行政層級、各個單位都有縱向與橫向的涉台系統以及預算和人員的配置。2009年7月郭瑞華先生的博士論文,曾有一段引自中共《全黨都來做對台工作》的文字指出:「希望透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多面向』的部署,以『縱深設置』、『橫向聯繫』、『彼此照顧』的方式,依照『各有分工』、『各有側重』、『互相協作』、『互相配合』的原則,建立涵蓋官方與民間的全方位對話工作體系。」
這簡直是一支富有濃烈國家民族使命而背後擁有雄厚財力與人力資源的統戰部隊。民進黨在面對中國統戰時,應提高警覺,不能大意與輕忽。
在與中國交流時,民進黨必須克服內部對於交流成員有關忠誠度的信任問題。不過,究實而論,交流本身其實可以是中性的。主張交流者的策略性目的在哪裡,才是重點。就這一點來說,只要出發點與終極考量是為了綠色主張,淺綠與深綠其實是可以有存異而求同的空間的。面對中國統戰凶猛的來勢,淺綠與深綠之間,更需要的是不假言語的默契與互信。
主動出擊
不置身事外
而除了策略性目的須釐清外,民進黨如要將中國當作一個嚴肅的課題來經營,那麼,在組織上民進黨須認真考慮成立一個相應的正式組織編制。2007年民進黨為了戰略上將中國納入國際體系的一部分,廢除了「中國部」。
然而,滄海桑田,物換星移,這幾年中國在外部有全球性經濟風暴衝擊,內有舉辦奧運、世博、亞運、地鐵全面建造與擴展內需市場的多重挑戰下,歷經了一次翻天覆地的改變,兩岸關係也在國共多渠道與多層次的密切合作下,出現前所未有的變化。
而多數民進黨高層既已認識到新時代的來臨,那麼,對於中國問題或兩岸關係的處理,不管走向開放或封閉,實必須有積極與前瞻的作為,否則將會在未來的應對上,因為準備不足而付出巨大的代價。
而為因應新形式,民進黨如能成立「兩岸關係部」,既可以去除北京方面原有對於中國部稱謂上「中國」字眼的敏感,又可為沒有專責機構的困窘解套,一舉兩得。
依目前的態勢看來,在國民黨的主政下,台灣經濟將更依賴中國,而「以商圍政」的戲碼將會不斷出現。料想即便五都選舉中,民進黨有好的成績,但中國運用市場優勢向民進黨地方首長招手的動作,不會減緩。
中國接觸顯然已是必要之惡,重點是如何堅持民進黨理念,又能積極從事交流而為台灣人民爭取利益。當然,不與中國交流也未嘗不是另一種的策略選擇,但主張者必須有一套道理與策略來支撐。
總體而言,北京現在做民進黨的工作遠比做國民黨工作來得有誘因。畢竟,國民黨的剩餘價值有限。未來,北京的重點將是透過對綠營的統戰與分化,迫使民進黨放棄對台獨堅持,而一舉拿下台灣,成其統一大業。
去年6月10日中國國台辦宣布設置政黨局,此舉意在強化黨際交流,而背後的理由應是:未來兩岸要結束敵對狀態或政治談判,不可能是主權對主權而是黨對黨的形式。而民共兩黨的交流雖只能是個別性而非組織性。
從經驗看來,交往或仍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北京在一中原則上仍會寸步不讓,但話說回來,民進黨又何嘗不可如法泡製,與之交流但堅持主權獨立。交流與對話不是讓步,更非投降,它多少有助於問題發展進度的掌握,更可藉此創造議題、引導議題。尤其當對話與交流成為世界與兩岸的主流現象時,民進黨自不宜自外於此一潮流,反而應主動出擊。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呂秀蓮部落格
http://annettelu.pixnet.net/blog
玉山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