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有高達七○%以上的產品銷往大陸,「沒有石化業,ECFA根本不用談,」幾乎每位石化業者都這樣說。期待了大半年,總算談完了ECFA,石化業成果又如何?
石化產業在早期收穫計劃裡,被納入了八十八項,這些項目二○○九年出口到大陸的金額為五九.四四億美元,佔所有石化產品出口至大陸總額的六.九三%,是所有早收清單裡,金額及佔比都最高的產業。但企業界仍難掩失望。六月中的台化股東會後,面對媒體追問,台塑行政中心總裁王文淵眉頭深鎖,顯得很不耐煩,只沉重說了一句,「很傷心,快要哭出來了,」即匆匆離去。
「這樣的結果誰會滿意,王文淵說他很傷心,其他小廠更不用講,」一位石化公會的成員說。
因為石化產業裡最大宗的五大泛用塑膠及三大合成纖維原料中,僅有PP(聚丙烯)及PS(聚苯乙烯)達陣。而去年外銷至大陸高達一千六百億台幣的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ABS(工程塑膠)、PTA(對苯二甲酸)、EG(乙二醇)、CPL(己內醯胺)及AN(丙烯),全都被排除在早收項目的名單之外。
事實上,台灣業者是期望過高。過去一年以來,台灣石化業者以產品線分成十多組,到對岸和石化業者逐一進行密集溝通,尋求支持ECFA。有了共識且相談甚歡,讓台灣業者對於石化產品早收清單的內容,信心滿滿。
但現在這令人沮喪的結果,據傳卻是已溝通過的中石化等大陸龍頭業者反對,讓台灣業者更加不滿。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50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