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四(6月24日)下午,當國內所有媒體都在關注兩岸談判團隊,在圓山飯店確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最後早收清單內容,並正式交換的同時,中央銀行第2季理監事會冷不防投出兩枚震撼彈。
央行總裁彭淮南宣布:一、自上周五(6月25日)起,調高重貼現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短期融通利率等3項各半碼(0.125個百分點);二、針對台北市及台北縣10個縣轄市的投資戶房貸(意即第二間房貸),祭出21年來首見的「選擇性信用管制」,包括貸款成數不得逾7成、無寬限期,及不得以修繕、周轉金或其他貸款名目,額外增加貸款金額。
此舉,讓所有市場人士及專家眼鏡跌碎一地!
因為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中國大陸人民銀行,及主要競爭對手南韓央行,都仍未採取升息措施;再加上正在進行二次匯改的中國大陸,吸引大批預期人民幣即將升值的熱錢齊聚亞洲,以微調新台幣相對弱勢維持出口競爭優勢,及有效遏阻國際禿鷹突襲為主要任務的台灣央行,其實斷無宣布升息之理。
宣示收回游資決心
一位不願具名的財經高層官員解讀央行舉動:「一切都是為了打房。」
花旗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鄭貞茂也同意這樣的看法。他說,央行升息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要「抑制高房價」,因為過去央行的利率政策多半亦步亦趨地跟隨美國Fed,在目前Fed尚無任何動靜的情況下,自然外界會將台灣央行這回的升息舉動視為「意外」(surprise)。
不過,鄭貞茂強調,相較於亞洲其他國家,台灣利率水準的確偏低,房價所得比又過高,加上上半年的經濟表現十分亮眼,為了避免國人飽受負利率時代之苦(就是銀行的定存利息收入,全部被通貨膨脹吃掉),央行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升息半碼。
台經院景氣中心主任陳淼也說,央行顯然十分篤定認為,下半年景氣應該會比預期樂觀,升息不會壓抑投資,所以才會宣布用升息搭配房市信用管制的措施,來抑制房地產價格繼續上揚,因為「水龍頭不關,光抓漏是沒用的」,只有透過升息,宣示收回市場上過多游資的決心,打房才會真正有效果。
房市曾經三次大漲
觀察歷史經驗,台灣房市歷經三次大漲,第一次是1973到1974年,第二次是1978到1980年,第三次是1985到1989年。前兩次都是因為國際性的石油危機,導致國內發生惡性通貨膨脹,而民眾也在「買房保值」的心態下,大肆搶購房地產,進而苦嘗房價飛漲的惡果,最後也都是由政府採取各種嚴厲的管制措施,才使房地產價格逐步恢復正常。
第三次的房市大漲比較特別,當時的國際油價不漲反跌(1985年每桶原油價格28美元,1988年每桶14.24美元),同時期的國內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CPI),平均也只有0.59%的水準,與前兩次房市飆漲的背景大不相同,但房市漲勢卻有如沖天炮一般,「一發不可收拾」。
根據資深財經官員回憶指出,第三波國內的土地狂潮,從1985年國泰人壽以每坪90萬元、總價15億元的大手筆,標下財政部國有財產局一筆位在華航大樓旁的空地後,正式展開投機序幕。當時台北市忠孝東路的辦公大樓從每坪7、8萬元,跳升至50萬元;在1987到1988年的短短一年時間,內湖區的房價漲幅以286%居冠,波動最少的大同區,也有107.4%的驚人漲幅。
在那個土地大投機的年代,「炒樓」幾乎成了全民運動,當時有人粗估,全台灣房地產總市值超過新台幣50兆元。
影響所及,引發了台灣史上首次的「無住屋運動」,讓當時政府不得不正視國內股市、房市的確有泡沫化之虞,於是在1989年2月28日,央行大動作地實施一連串信用緊縮政策,包括停止無擔保購地貸款、限制企業建築融資額度…
※理財周刊514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松山機場直飛3都 商機啟動
◎封面故事:虹橋─松山對飛 觀光股價上衝
◎新聞熱線:安瑞趙耀開口 今年投資報酬率再140%
◎新聞熱線:住商不動產:升息是手槍 建商有機關槍
◎特別企畫:新手創業不可不知的5大關卡
◎特別企畫:盆栽底座小改良 卉璟取得專利
◎產業焦點:章啟明 引領太設重返榮耀之路
◎產業櫥窗:樹立新標竿 iPhone 4掀規格戰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1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