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曼布克獎身世完全攻略 (下)

文/蔡明燁    

布克獎自2002年之後,積極呈現一種「民主化」的面貌,以及朝「大眾化」靠攏的趨勢,不過布克獎的「民主化」和「大眾化」都仍深具精英導向,因此2010年的「遺失的曼布克獎」先由專家決定了入圍名單才交給大眾投票,2008年的「布克獎極品」也是大同小異,先由專家在四十年的布克獎得主中選出了六部入圍作品後,才讓讀者透過網路及手機簡訊的方式加以表決,可見布克獎所意圖尋找的,其實是一種在「高蹈」和「通俗」之間的微妙平衡點。

至於布克獎的最後一次蛻變,則在2005年,然而與其說「蛻變」,或許不如說「擴張」,布克獎委員會決定從2005年起每兩年一次,在全世界的小說家當中選出成就最為傑出者,頒布「曼布克國際文學獎」(The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的頭銜,除了贈予六萬英鎊的獎金之外,並頒發由得獎人指定的一位或多位翻譯者獨得或分享委員會額外設立的一萬五千英鎊翻譯獎。



部分觀察家認為此一決定顯示了布克獎進軍全球文壇及翻譯市場的野心,並預測「曼布克國際文學獎」有意挑戰諾貝爾文學獎,又或者將與諾貝爾文學獎多有重疊,不過有鑒於世界各大文學獎對翻譯成就的忽略,「曼布克國際文學獎」能夠在表彰原創小說之餘,增設翻譯獎,以表對翻譯品質的重視及對翻譯工作者的尊崇,無論意圖為何,終歸是值得嘉許的吧?



入圍比得獎還要紅?



布克獎成立四十多年來之所以話題不斷,除了主辦單位善於炒作媒體之外,獎項的地位備受重視,促使觀察家經常在得主的身上解讀各種文化現象,亦是原因之一。



其實,布克獎固然需要精采的入圍名單才能引人入勝,小說家們也往往會搶搭布克獎的順風車,一打知名度,因此不見得是布克獎的得主才會引發爭議,有時候成名作家名落孫山會招來抨擊,連新秀寫手無論上榜與否,也都可能導致唇槍舌戰,例如2003年的布克獎揭曉之前,後起之秀費斯卻爾(Tibor Fischer)就槓上了教父級的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當年艾米斯出版了《黃狗》(Yellow Dog),費斯卻爾出版了《旅程》(Voyage),兩者都未能入圍布克獎,但是費斯卻爾對《黃狗》的重砲轟擊卻寫下了「布克獎外一章」的花絮,後來DBC.皮耶(DBC Pierre)以首部小說《維農少年》(Vernon God Little)摘下桂冠,成為媒體矚目的焦點,艾米斯和費斯卻爾吹皺的一池春水才逐漸平息。



從1998年至2007年之間,英國當紅小說家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成為布克獎的風雲人物:麥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Amsterdam)獲頒1998年的布克獎,但一般認為《阿姆斯特丹》既非當年最出色的小說,也非麥克尤恩本人最傑出的作品,因此麥氏得獎使布克獎遭到了媚俗之嫌;2001年彼得.凱瑞(Peter Carey)的《凱利幫》(True History of the Kelly Gang)與麥克尤恩的《贖罪》(Atonement)同時上榜,《贖罪》不僅是當年坊間最暢銷的作品,打動了無數讀者,迄今更已被視為麥氏代表作,可是當時的布克獎卻頒給了凱瑞,抨擊者指出那是布克獎因膽怯而做的妥協,不敢在短期間內為同一作者二度加冠,但有趣的是,凱瑞本人便是第二度摘下布克獎;2005年,麥克尤恩一反英國當代小說的創作傳統,取時事為題材,寫出以反伊拉克戰爭為背景的《星期六》(Saturday),文化界的評價雖屬兩極,然而當《星期六》連布克獎的初選名單都未能擠進時,各界卻將砲口一致對準委員會,聲聲為麥克尤恩抱屈;到了2007年,布克獎的入圍名單將焦點放在資深而未揚名的作家身上,相當令人耳目一新,榜單上唯一享有盛名的文壇老將又是麥克尤恩,以較接近中篇而非長篇小說的《卻西爾海灘》(On Chesil Beach)上榜,頒獎之前曾被視為得獎呼聲最高的角逐者,反映在市場上,《卻西爾海灘》自入圍布克獎之後,短短幾個月間即已在英國境內售出十二萬冊以上,相形之下,愛爾蘭女作家恩萊特(Anne Enright)的家庭史詩小說《聚會》(The Gathering)則只賣出三千二百多本,非常不起眼,難怪本書最後的奪標會讓專家錯愕不已,但經過一番仔細斟酌,許多觀察家終於承認,獎落恩萊特其實還是布克委員會良知的抉擇。



2002年當布克獎蛻變成曼布克獎之際,委員會曾經揚言要向「3P小說」正式宣戰,以期突顯世代交替的精神。所謂「3P小說」指的是「華而不實(pompous)、預示恫嚇(portentous)、自命不凡(pretentious)」的大部頭作品,也就是傳統認為最具「布克冠軍相」的「嚴肅」文學,可見隨著時代的變遷,文學獎的選書標竿也會出現差異,然而不變的是文學獎的核心價值,也就是作品、讀者與市場。布克獎的光環能否改變讀者的閱讀習慣,或者主導文學創作的潮流到什麼程度,或許仍有待時間的驗證,不過布克獎數十年來如一日,不斷將一個又一個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引進大眾的視界,成功地達成獎項成立的初衷,激發英語小說創作的活力,應該是布克獎能在英語文壇呼風喚雨最主要的原因。



◎作者簡介

蔡明燁

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暨文字工作者。曾任劇場導演、報社記者、電視編劇等職。自1991年起旅居英國,除致力於教學、研究及翻譯工作外,亦經常為台灣及大陸報章雜誌撰寫有關媒體、出版、社會與文化之評論,最新中文著作為《小書房大天地》,最新英文作品則有《全球性華語電影》(Global Chinese Cinema: 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Hero)。







※延伸閱讀:

‧曼布克獎身世完全攻略 (上)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六月號308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1349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