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時間只是幻覺嗎?

撰文/卡倫德(Craig Callender);翻譯/張明哲    

重點提要



■在當今的物理學中,時間是個特別熱門的主題。為了尋找統一理論,物理學家必須重新檢視非常基本的假設,而其中最基本的幾乎就是時間了。



■有些物理學家認為時間其實不存在,有些人則認為應該讓時間升級而非降級。在這兩種觀點之間,還有一個有趣的想法:時間存在,但並非基本。我們察覺到的時間,是由一個靜態的世界浮現出來的。



■早在蘇格拉底之前,哲學家就曾經辯論這些想法,但現在物理學家把它弄得更具體。有種說法是,時間可以自宇宙的切割中產生;我們察覺到的時間反映了這些切割區塊之間的關係。





你在讀著這個句子時,很可能會想著「這一刻」(就是現在),也就是正在發生的「當下」。此時此刻似乎很獨特、很真實。不管你對過去有多少記憶、對未來如何憧憬,你都活在當下。當然,你閱讀剛剛那句話的那一刻已經不再,這句才是當下。換句話說,時間似乎在流動,亦即「當下」也在不斷更新。在我們直覺的深處,未來是開放的,直到它成為現在,而過去已被固定住了。時間流動時,這種過去固定、現在發生、未來開放的結構不斷在時間中前進。這種結構深植於我們的語言、思考和行為中,我們的一生該怎麼過正懸於此。





雖然這種想法很自然,卻無法在科學裡找到相應的語言。物理的方程式無法表明哪些事件正在發生,就像一幅沒有標記「你在此處」的地圖。方程式中沒有「現在」,因此也沒有時間流。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從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得知,不只是單一的現在不存在,事實上每一刻都同樣真實(參見2002年11月號〈神秘的時間流〉),未來並不比過去開放。





科學對時間的理解,與我們日常生活對時間的理解有著巨大的鴻溝,這讓歷史上的思想家大感困惑。一旦物理學家逐漸剝奪我們賦予時間的平常屬性,這個鴻溝益形加深。現在,物理時間與經驗時間的裂口已深及根基,因為有許多理論物理學家開始認為,時間甚至根本不存在。





時間並非宇宙真實結構的一部份,這種想法剛開始很令人震驚,難以想像它如何說得通。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時間裡做的,這個世界就是由時間串起的一連串事件,每個人都可以看到我的頭髮變白、物體移動之類的事件。我們看到了變動,而這種改變是相對於時間而言的。少了時間,世界就會全然靜止。一個沒有時間參數的理論,就必須解釋:如果世界實際上並沒有變動,為什麼我們會看到事件的變化。





最近的研究正嘗試面對這項挑戰。雖然時間可能並不存在於最基本的層次,但它可能在較高的結構中產生:這就像桌子雖然是由一堆內部幾乎空空如也的粒子所組成,但摸起來還是很結實。固體是粒子集體浮現的性質,因此時間也可能是由世界某些基本組成浮現出來的性質。





「時間乃浮現的性質」,這種想法有可能和一個世紀前的相對論或量子力學同樣具有革命性。愛因斯坦曾說,他在構思相對論時,最關鍵的進展來自於他對時間的重新理解。而物理學家在追求統一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夢想時,他們相信時間一樣是個關鍵。2008年,基礎問題研究院(FQXi)針對「時間的本質」舉辦徵文,有些現代物理學的重量級人士也前來參與。許多人認為統一理論描述的會是個沒有時間的世界,有些人則極不願放棄時間這個概念。不過他們都同意,要在統一理論上有進展,必須先對時間做深入思考。





時間的浮沉



過去這段日子裡,我們對時間的豐富常識不斷受到否定。時間在物理學中舉足輕重,但隨著物理學的進展,這些功能逐一被其他東西取代。





乍看之下或許並不明顯,不過牛頓的運動定律就對時間的特性有些特定要求。原則上,所有的觀察者都會同意事件發生有先後順序。古典物理假設,不管一個事件發生於何時何地,你都可以客觀說明,它跟宇宙中另一件事比較起來,是先發生、後發生、還是同時發生。因此,時間讓世界上所有事件排列得井然有序,而且這個順序是絕對的事實,不會因觀察者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還有,時間必須是連續的,這樣我們才能定義速度與加速度。





古典物理中的時間,還必須具備持續的概念(也就是物理學家所說的「度量標準」),這樣才能判定兩個事件相隔多久。當我們說奧運短跑選手波特(Usain Bolt)每小時可以跑43公里,我們必須能測量一小時是多久。跟事件的順序一樣,時間持續的長短也是與觀察者無關的。如果愛麗絲與鮑伯三點鐘離開學校,各走各的,然後六點回到家碰面,那麼愛麗絲所經歷的時間會等於鮑伯所經歷的時間。





基本上,牛頓提議這個世界裡有個主計時器,它將這世界以唯一且客觀的方式切出某一瞬間,牛頓的物理僅依這座鐘的滴答聲行走。此外,牛頓覺得時間在流動,其流向告訴我們哪一個方向是未來,不過,這個額外的性質並非牛頓的運動定律必須具備的。





對現代的我們來說,牛頓對時間的詮釋可能已經過時了,但稍微想一下,會發現它很令人驚訝。它的許多特徵在邏輯上都是不相關的,諸如:順序、連續性、持續性、同時性、流動與方向,然而它們全被兜在牛頓稱為「時間」的這個主計時器裡。這些特徵組合運作得很成功,所以歷經近兩個世紀都沒受到修正。





19世紀末、20世紀初,攻擊來了。第一波是奧地利物理學家波茲曼(Ludwig Boltzmann)的研究,他推論,由於牛頓定律在時間裡往前或往後都同樣可行,所以時間並沒有內建方向。因此,他提議過去與未來的差別不是時間固有的,而是起源於宇宙以不對稱的方式在組織物質。物理學家仍在爭論這種說法的細節,不過波茲曼已經很有說服力地拿掉了牛頓時間裡的一項特徵(參見2008年7月號〈時間是雙向的嗎?〉)。





下一波攻擊來自愛因斯坦,他摒棄了絕對同時性的概念。根據他的狹義相對論,事件是否同時發生與你跑多快有關。事件發生的舞台並非時間或空間,而是兩者的合體:時空。兩位觀察者若以不同速度移動,對一個事件在何時、何處發生,會有不同觀點,但對其在時空裡的位置則沒有歧見。時間與空間是次級的概念,如同愛因斯坦的大學老師、數學家閔考夫斯基(Hermann Minkowski)的名言:「這兩者必將淡出成為幻影。」





到了1915年,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出現,狹義相對論也被推廣到重力的領域,此時事情變得更糟。重力會扭曲時間,所以這裡經過的一秒和那裡經過的一秒可能不相同。能讓時鐘同步並持續保持同步,原則上也十分罕見。你無法將這個世界想像成是根據單一時間參數,滴答滴答地逐一開展出來。在極端的情況下,這個世界可能根本沒辦法被切割成一個個瞬間。如此一來,就不可能說一個事件比另一個事件發生得早或晚了。





廣義相對論裡有許多函數會用到「時間」一詞:座標時間、局部時間(proper time,又稱「原時」)、全域時間。總的來說,它們執行了許多牛頓的單一時間所做的事,但個別來說,沒有一個配得上這個名詞。要不就是物理不聽從這些時鐘,或者是即使聽從,這些時鐘也只適用於宇宙裡的一小塊區域或特定的觀察者。雖然現在的物理學家認為時間應該要從統一理論中剔除,但我們很有理由說,時間自1915年就消失了,只是我們尚未完全領悟到這件事。





【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2010年第101期7月號】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6983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新訂 (此方案07/26止)已收到款項為 0 240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科學人雜誌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07/26止)已收到款項為準 0 24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