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雷塞的祖母在他6歲那年因癌症過世,當時的他還不知道癌症是什麼,更料想不到自己竟然會在32年後發明預防子宮頸癌的疫苗。現在的他正致力研究治療性疫苗,希望徹底打垮這個全球婦女的主要殺手。
子宮頸癌是全世界婦女罹患率第二高的癌症,每年約有20多萬名婦女因此死亡,台灣則每年新增近6000名病患,造成900多人死亡。澳洲昆士蘭大學癌症、免疫及代謝藥物研究中心主任佛雷塞(Ian Frazer)發明的子宮頸癌預防性疫苗已於2006年在世界各國上市,短短一年內全球已有1300萬婦女接種疫苗。
2006年是佛雷塞風光的一年,不但所研發的子宮頸癌疫苗上市,還獲選為澳洲年度風雲人物。他日前應邀來台參訪時表示,現在最在意的不是自己能獲得多少光環,而是如何降低疫苗成本,讓更多貧窮地區的婦女也能受惠;同時要加速研發子宮頸癌治療性疫苗,讓人類世界減少一種絕症。
佛雷塞今年55歲,出生於蘇格蘭,1977年畢業於愛丁堡大學醫學系,隨即進入當地的醫院工作。他在大學時讀到瑞典科學家赫爾斯特隆夫婦(Karl Erik and Ingegerd Hellstrom)提出利用免疫系統的「巨噬細胞」(macrophage)當做癌症疫苗的主張,但當時這項主張因為科學家對免疫學了解不夠、動物實驗成果無法在人體重現而不被主流醫學體系接受。然而利用增強免疫力來抵抗癌症的「癌症疫苗」想法,已深深烙印在年輕的佛雷塞心中。
佛雷塞的研究一開始並不是針對子宮頸癌,而是由病毒引起的B型肝炎,他在1981年到澳洲墨爾本沃爾特與伊麗莎醫學研究所(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進行相關研究時,感覺澳洲的醫學研究及生活環境都很好,就決定長久居留。
就在那一年,美國科學家畢司禮(Palmer Beasley)根據在台灣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指出,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比非帶原者高出200倍(幾年後修正為98倍),推論B肝病毒與肝癌有密切關係。
然而病毒與癌症的關聯性一直無法獲得普遍認同,例如德國科學家楚爾郝森(Harald zur Hausen)在1983年證實子宮頸癌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有關,但同樣由HPV感染所造成的尖形濕疣(俗稱菜花)卻不會轉變為癌症,所以這項論點一直受到許多挑戰。
大約在同一時期,另一種絕症愛滋病的陰影開始籠罩全世界。愛滋病也是由病毒引起,會破壞人類的免疫系統,使患者皮膚容易發生癌病變。
專長免疫學的佛雷塞注意到,尖形濕疣的病患若免疫系統受損,疣就很難根除,所以他開始思考肝癌、愛滋病和子宮頸癌這些疾病之間,是不是有共通處?它們除了都與病毒有關,是否也可能都與免疫力有關?他懷疑某些病毒感染人體後,除了會造成受感染細胞死亡外,也會攻擊免疫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力,進而導致癌病變。
於是他開始研究病毒感染和癌症之間的關聯,以及免疫力在病毒引發細胞癌化的過程中扮演什麼角色。1985年他發現HPV感染與肛門癌有關,而且感染愛滋病的男性因免疫力降低,更容易罹患肛門癌,至此他更加確信病毒、免疫力與癌症間必然有所關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