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7月的第一個大考剛落幕,當年一試定終生的大學窄門已經變得很寬了,從1999年至今,大學錄取率節節高升,當年不到6成,去年已經逾97%(見圖一),加上目前還有多元入學方案、技職體系的科大、技術學院數量也大幅提升,從數據來檢視,現在幾乎是人人只要有心想念書,都可以上大學。
然而,如果沒有高品質的高等教育,反而創造高學歷高失業率,這就是今日台灣高等教育的窘境,也反映出政府公共政策欠缺整體國家發展的考量,圖一反映現今上大學愈來愈簡單,但是現在高中生的升學壓力卻未減少,因為大部分的學生還是在拚台大、成大、清大、交大,或者文法商較頂尖的政大、北大和台師大等國立大學,所以升學競爭還是很激烈。
廣設大學政策
政治利益考量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目前國內共有164所大專院校(不含軍警學校),其中公立有54所,私立110所,扣掉專科部分,公立大學有51所,私立大學98所,意即台灣私大是公立大學的兩倍,而非技職體系的綜合性大學或學院是71所。
由於人口和教育資源集中在北台灣,少數老牌或辦學績優的北部私立大學,能吸引學生,大部分學子還是以公立大學為優先選擇,因此高中生為拚上國立大學,還是要花大錢去補習和請家教,而當年教改的目標,廣設大學以減輕升學壓力的目標,實際上並沒有達成。
台灣的教育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息息相關,1996年李遠哲召集的「教育改革審議會」提出報告書後,政府教育鬆綁,台灣大專院校這麼多年,只從101所成長到164所,主要是開放專制改制,才讓大學暴增,先前每年約有5~6所專科學校,改制為技術學院,再改制為大學,2000年時大學只有53所,至2009年倍增到105所,但學院和專科大幅減少,當初是為了讓每個縣市都有一所大學,以及配合讓專科可以改制為大學,才廣開大學之門。
(見圖二)一位研究公共政策學者說,這背後說穿了就是為了立委選舉的利益,遊說最力的專科學校、技術學院背後據傳都有立委在幫忙關說、協助。種種狀況有如美國政治上所謂「肉桶立法」,民代為各自選區利益而分肥。
而各縣市至少有一所大學又是配合縣市長選舉,最早是國民黨希望保持地方優勢,所以才有了這個政策,民進黨執政縣市也「蕭規曹隨」,之前台南縣長蘇煥智一樣在遊說台南縣沒有綜合性國立大學,要設一所國立大學在台南縣,以至於現在各縣市幾乎都設有國立大學,滿足地方首長拚政績的需求。
台灣教育體系
與美大異其趣
台灣的大學雖然很多,但多數沒有特色,以致於後段大學招生陷入困難,過去教改希望暢通升學管道,和美國一樣,人人都可以念大學,出發點是好的,但是美國大學體系和台灣不同,一位現在留學美國的博士生表示,美國是典型資本主義社會,堅守「使用者付費」的觀念,大學的品質分級很明顯,功能取向也不同,低學費多是公立大學,以滿足一般人或窮人的教育需求,高學費給有錢人或須要高品質教育的頂尖學生,最便宜的社區大學給弱勢或只須要就業技能文憑的人。
他進一步說,美國排名在前面的大學其師生比和台灣一般大學也天差地別,美國教授一學期只須開三門課,每個系的師生比大致在7以內,有的甚至是22位老師對一名學生,整體而言,台灣的教育品質,大概只有美國三流大學水準,三流大學大約是指美國排名五百名以後的大學,也就是俗稱的野雞大學,他強調說如果單就教學品質,台灣師生比那麼高,教授課又開那麼多,品質不爛才怪。
台灣目前現況在98學年度是大學加學院專任教師有49,191人,概括說約5萬人,而學生是1,228,037人,平均起來是24位學生才有1位老師,且這只是大略統計,看得出來,台灣的學校師生比高於美國太多,但台灣由於學費比起美國相對便宜,這幾年政府學費凍漲,各大學尤其是私立學校都大喊已經吃不消。
(見圖三)因為台灣和美國的社會條件不同,大學廣設,可是台灣的教育資源反而變得更緊縮,之前李家同教授接受專訪時表示,十幾年前,教育部對每位大學生投資成本約20萬元,如今降到剩13萬元左右,教育部每年編列高教經費逾800億元,相當於哈佛大學一年的預算,他批評台灣會為大學暴增、虛胖付出代價。
因為台美國情不同,美國大學可以用價格來區分品質,台灣不能,比起美國,台灣的大學學費相對便宜許多,公立大學讀一年約10萬,私立大學約20萬元,可是美國大學學費是台灣的好幾倍。
美國的社會家庭制度和台灣不同,大學生通常是在社會工作一、兩年賺夠錢後,再回學校選擇自己所愛的學科充電,而台灣多是由父母家長安排及提供學費念大學,美國靠的是高學費和高獎學金,一方面讓學校有錢攬才教學、一方面讓英才可以拚獎學金念書。
台灣的家庭觀念比較重,父母大多想培養孩子念大學,若移植美國那一套高學費政策,鐵定沒有一個政府敢這麼做,因為一定會先流失選票。
台灣頂尖大學都依賴政府補助,像11所獲5年500億計畫的大學,其中絕大多數是國立大學,政府還將補助這些頂尖大學,可以「彈薪」攬才,以高價聘請優秀師資,也難怪台灣的家長,可以從小花大錢,送孩子進私立中小學栽培,最終目標還是拚進台成清交。
台灣可學習美國教育體制的是讓大學功能區分更明顯,台灣若想不再虛胖,一定要讓各大學功能澈底區分,讓後段大學找出發展的重心,朝向技職發展,不是只給學生魚吃,而是培養人才找到自己人生的釣竿。
後段大學出路
回到技職原點
2007年指考爆出約18分上大學,2008年更降至7分多就可上大學,當然這是特例,但經渲染而受各界撻伐,去年大學指考設下繳交志願卡門檻後,止住錄取分數下滑,不過後段班大學又面臨招生不足窘境,很多學校要二招、獨招補足招生人數。
雖然很多人提出大學退場機制,但目前並沒有一家大學願意退場,被網友戲謔為「到德國真遠」(稻江、立德、興國、真理、致遠)的後段班大學,也紛紛叫屈,並表明辦學績優,畢業學生考上研究所眾多。但實際上,面臨少子化困境,後段班大學招生只會更形艱困。
前行政院長劉兆玄在媒體上坦言當初大學轉型,「造成每換一個牌子就少了一個很好的工專、多了一個不怎麼樣的大學」,結果是得不償失。
十多年台灣專科生人數遠遠多於大學生,如今全國只剩15所專科學校,以前讓考不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生念的三專學制沒了,二專、五專也愈來愈少。
其實私立大學並非沒有利基,舉例像世新傳播、元智資訊、實踐設計、東海建築、長庚醫療管理等學校都有特色,現在很多後段班大學也看出這種趨勢,積極轉型為技職型大學,彷彿走回教改前的原點。
台灣現在164所大學院校,不可能每一間都走研究型大學的道路,在資訊化社會,資訊人才很搶手,加上產業轉型,台灣未來在金融、服務和休閒產業也熱門,還有台灣向來以美食聞名,餐飲業也超人氣,像致遠、真理等大學已看出未來利基,相繼以休閒、餐飲為學校的發展重點。
很多人在批評大學廣設的政策錯誤,大學生素質變低了,媒體常聳動的說「高學歷高失業率」,可是仔細比照主計處數據,失業率最高的是高職畢業生,且受教育是人人都有的權利,而專科生失業率低,是因為專科變少了,今天很多的大學生,若在昔日可能只能讀專科,所以許多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專科改制太快又欠缺配套的結果,與其抱怨,不如鼓勵後段班大學朝向培養未來產業所須人才,方不至於繼續造就高學歷高失業率的問題。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呂秀蓮部落格
http://annettelu.pixnet.net/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