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上任NSO國家交響樂團新任音樂總監的呂紹嘉,7月2日在兩廳院交誼廳舉辦樂季沙龍音樂會,現場擠滿了上百位的樂迷到場聆聽。而在這一次的NSO新樂季中,呂紹嘉也特別規劃了三場帶有沙龍音樂會性質的室內樂音樂會,讓聽眾在主持人呂紹嘉輕鬆的對談,與音樂家的聲樂、器樂演奏中,一起探索音樂的奧妙。
馬勒第五號交響曲
揭開新樂季序幕
而這一次的新樂季,呂紹嘉也分別規劃了「馬勒」、「維也納世代對話」及「名家與探索」為三個系列的主軸。配合今年馬勒誕辰150周年,9月17日將由馬勒的《第五號交響曲》為樂季揭開序幕。
有人說,身為猶太人、出生於波西米亞的馬勒,他的音樂總是隱隱讓人感受到他不安與漂泊的靈魂。但馬勒音樂中的情感,似乎正是來自他精妙的配器方式,並在樂曲中使用了不合常規的樂團配制、呈現出極端的音量,融入流行音樂和民間舞蹈(如華爾滋)的素材,讓人感受到專屬於猶太人的曲調和節奏,並且經常使用「漸進調性」。
馬勒曾說過:「交響曲要像世界一樣包囊萬物。」因此他作品的素材來源十分廣闊,可以用鳥鳴和牛鈴象徵自然與田園風光,以上升的旋律、精緻的和聲展現強烈的渴望,不協和、扭曲、詭異的音響則代表了苦難和絕望。
甚至時常插入「粗俗樂段」,讓嚴肅的氛圍增添幾許荒誕感,例如《第五號交響曲》中的葬禮進行曲就突然加入了流行通俗樂曲,讓曲風更具有革命性思維。
而《第五號交響曲》可以說是馬勒交響曲作品中最有人氣的一部,尤其是那段由豎琴和弦樂合奏演出的第四樂章慢板,因為1970年代的電影《魂斷威尼斯》,讓它成為世界名曲,常常被拿來單獨演出。唯美的第四樂章,據傳是馬勒為了向妻子求婚而寫下的,也更顯現出這部作品的唯美浪漫。
這部作品是馬勒在威塔湖畔的麥亞尼希度假時所完成的,有別於他之前第二、三、四號交響曲使用了人聲效果,在《第五號交響曲》中他轉用純樂器寫作。因此《第五號交響曲》是馬勒進入另一個創作時期的重要作品,在呂紹嘉心中,不但有前瞻性,也兼具了現代感。
少年魔號
馬勒最重要人聲作品
大部分的分析家都將馬勒的創作生涯分成三個時期:早期第一階段,是從1880年的《悲傷之歌》到1901年的《少年魔號》時期。包括前面四部交響曲,以及《青年流浪之歌》和《少年魔號》都是屬於馬勒早期的創作。
而中期第二個階段,更是馬勒創作的全盛時期。第五、六、七號交響曲,以及《亡兒之歌》、最後兩首《少年魔號》歌曲和外界普遍認為是馬勒最偉大作品的《第八號交響曲》,都是馬勒在這個時期所完成的,但也有人認為《第八號交響曲》似乎是介於馬勒中期和晚期之間的作品。
只是馬勒晚期的第三階段創作時間與前面兩個比起來,是比較短的,《大地之歌》、《第九號交響曲》和未完成的《第十號交響曲》,都是這個時期的創作。
雖然現在大家對於馬勒的音樂作品都有一定的讚賞與肯定,但馬勒在當時所處的世代,身為指揮家的名氣比他作曲家的身分來得更響亮!甚至被認為是19和20世紀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
可惜馬勒不曾留下錄音,但根據旁人的描述,馬勒指揮時非常投入、動作也很大。在樂曲創作上,他擴大了貝多芬聲樂交響曲的概念,九首交響曲中,就有四首是搭配了人聲的作品,此外他的歌曲集《旅行者之歌》、《少年魔號》和《亡兒之歌》,更號稱是人聲作品中的精華。
在這一次的樂季裡,呂紹嘉也規劃了《少年魔號》的曲目。《少年魔號》是馬勒以同名詩集《少年魔號》為題材所創作的藝術歌曲集,在這之前,他先是模仿了《少年魔號》詩集的風格,自己寫詞、寫音樂創作出《旅人之歌》聯篇歌曲集。《少年魔號》歌曲集,更可算是馬勒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並且《少年魔號》的影子也不斷地出現在馬勒之後的交響曲中,尤其以第二、第三和第四號交響曲最為明顯。
馬勒第三號交響曲
新樂季壓軸
樂季中呂紹嘉也安排了馬勒的《第七號交響曲》,呂紹嘉說:「馬勒的《第七號交響曲》充滿世界末日的氛圍。」而這部作品在創作完成、等待首演時,也就是在1907年這一年,馬勒發生了一連串的重大變故。
1907年對馬勒而言,幾乎可以說是他人生最悲慘的一年。他被維也納國立歌劇院解除了音樂總監的職務,最寵愛的長女死於猩紅熱,他又被診斷出罹患心臟病。也因此讓馬勒決定離開歐洲到美國發展。到美國後,他先後擔任了紐約大都會歌劇院和紐約愛樂兩個樂團的指揮。
但這一連串無情的打擊也讓馬勒更以悲劇、無奈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人生,1911年他便因為身體狀況惡化,離開美國返回歐洲,回到歐洲後很快地就過世了。
另外呂紹嘉也安排了《第三號交響曲》做為樂季的壓軸,這部作品可以算是馬勒交響曲中演出時間最長的一部,六個樂章加起來時間長度逼近100分鐘,對於樂團樂手和指揮的耐力及專注力都是一大挑戰!
創作這部作品時,馬勒正在擔任漢堡歌劇院的音樂總監,只有夏天去度假的時候才有時間寫作。但在這樣徜徉於大自然懷抱的情境下創作,就有人形容,《第三號交響曲》就像是花草、動物、人類和天使同時都躍上了五線譜,是一首擁抱和歌頌大自然的作品,編制龐大。
活躍於國際樂壇
呂紹嘉回台貢獻
出身新竹竹東醫師家族的呂紹嘉,家裡包括父親、哥哥、弟弟、姊夫、大嫂都是醫生。而台大心理系畢業的他,雖然並沒有承繼醫師家族的傳統,但也先後到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和維也納國立音樂院深造,陸續贏得了多項國際指揮大賽首獎。
並且在1988年進入義大利AccademiaMusicale Chigiana di Siena指揮班,跟隨指揮大師G. Rozhdestvensky學習指揮,他優異的表現更讓他成為唯一獲頒「榮譽文憑」的人。並且在1991年從維也納國立音樂院畢業,獲得奧地利政府所頒發的「傑出成就獎」。
呂紹嘉有次因為幫台灣名指揮家陳秋盛的小提琴學生擔任鋼琴伴奏,被陳秋盛發掘了他的指揮天分。雖然當時呂紹嘉並沒有立刻轉學指揮,但在一年後,當時還是台大學生的呂紹嘉,因為台大合唱團須要一個新指揮,讓呂紹嘉有了從鋼琴伴奏跨越到指揮舞台的機會了,之後他便開始跟隨陳秋盛學習指揮。
呂紹嘉到大三時,就已經指揮過合唱團、絃樂團、管樂團,以一個學生而言,有這樣的機會、經歷和表現,已經算是非常幸運並且難得了。
出國深造後,呂紹嘉在1995年到1998年擔任柏林喜歌劇院的首席駐團指揮,1998到2006年,也先後擔任德國國家萊茵愛樂交響樂團、柯布倫茲市立歌劇院音樂總監及德國漢諾威國家歌劇院的音樂總監,甚至漢諾威歌劇院在呂紹嘉的帶領下,曾經被雜誌選為德國排名第二的歌劇院,由此可見呂紹嘉的指揮功力。
自從1994年10月因為代替身體不適的傑利比達克(S.Celibidache)指揮慕尼黑愛樂交響樂團在台灣的演出後,也更加迅速的打開了呂紹嘉的知名度。
更多次和法國國家、哥德堡交響樂團、羅馬聖西西里、柏林、挪威與瑞典廣播交響樂團…等世界知名樂團合作,可以說是目前台灣在國際樂壇上最活躍的指揮家,他也曾經被德國雜誌評選為僅次於阿巴多、亞當‧費雪的歐洲年度最佳指揮。
繼前任音樂總監簡文彬和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座指揮根特.赫比希,呂紹嘉8月將從赫比希大師手上接下NSO,也讓呂紹嘉壓力很大。
呂紹嘉有三年的時間因為沒有合約的束縛,讓他可以更自由的到處客席指揮,但他說:「與其在國外樂團指揮,不如把時間拿來貢獻台灣。」言談中也充滿了對家鄉這塊的土地的愛。
接下來5年的時間,也將由呂紹嘉帶領NSO走向另一個新的里程碑,而此次的NSO新樂季,呂紹嘉特別安排了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為樂季揭開序幕。
選擇以這一部兼具前瞻性和現代感的作品做為新樂季的開端,似乎也象徵了NSO即將因為新樂季而邁入另一個階段的禮讚。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呂秀蓮部落格
http://annettelu.pixnet.net/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