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照往例由中共中央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共同主辦,主題為「加強新興產業合作,提升兩岸競爭力」。在兩岸商簽ECFA之後,因應兩岸經貿合作下的產業合作,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將重點轉移到了新興能源、環保再生能源議題上。
早在上屆於長沙舉辦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就將議題擴大到文化教育、新聞交流等經貿之外的議題,第六屆論壇首次將會議分為文化教育與產業合作專題,產業合作專題又分為新能源、節能環保、經濟合作三大議題。
開幕式後,由經濟部次長林聖忠演講「兩岸產業合作的願景」、大陸國家能源局長張國寶演講「把握機遇,加強合作,推動兩岸新興產業加速發展」。講題環繞節能科技、再生能源、生物科技和產業合作,並就兩岸關稅和產品標準認證互拋議題與期許,咸認這次新能源和節能產業將是下一波兩岸經濟合作談判重點。
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通稱國共論壇,於二○○五年連戰「破冰之旅」而起;二○○八年國民黨執政,在經貿先行的兩岸氛圍中,國共論壇開始背負起兩岸經貿協商二軌的重責大任,但在ECFA已然簽訂、一切經濟談判步入常態化軌道後,已到了第六屆的國共論壇,似有了欲振乏力的跡象。
兩方初探→制度化 再演變為例行公事
先是每屆固定出席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協主席賈慶林,在論壇開辦前夕考慮缺席;論壇開始後,被列為宣傳重點的大企業家多數缺席,會場上,以往總會零星列席的立委也不見蹤影。國共論壇逐漸被看淡當然不是好事,國民黨副秘書長張榮恭和吳伯雄在論壇閉幕式時一前一後說出:「論壇不祇要繼續辦,還要愈辦愈好!」吳伯雄在面會胡錦濤時再度一字不漏重申,或多或少有為國共論壇請命的意味。
外界此時怎麼看待國共論壇?國共論壇是否還有繼續走下去的必要?
如果回顧前面幾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可以看出國共論壇,從兩方初探、到制度化、再演變為例行公事,不得不力圖轉型的軌跡。
第一屆國共論壇其實祇稱得上「連胡面會」,還沒有一個固定的名稱。所謂「論壇」遠溯至連戰二○○五年四月和胡錦濤的會面,兩方就三通、農業、教育、文化交流合作、觀光、考試等等議題,包山包海,祇能說是個初步的、象徵性的善意交流。
第二屆國共論壇定位為兩岸農業合作論壇,開始有了一致的主題和目標。會中討論農產品安全認證、運輸,動植物檢疫等議題,中共大放利多,大舉收購台灣當時盛產滯銷的水果。
在第三次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討論陸客觀光、海空直航、教育學歷認證合作等議題,對照日後江陳會簽屬的幾項協議,明顯地將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做為政策試水溫的角色。至此,國共論壇的功能也有了明確的定位。
在國共平台運行愈見順利後,為了避免讓外界產生國共分贓的聯想,馬英九親自拍板,將原本妾身不明的國共論壇正名為兩岸論壇,大陸方面則用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名之。
邀請名單對綠開門 對岸擴大統戰心跡
自此以後,第四次論壇討論兩岸金融及服務業合作、兩岸雙向投資、兩岸經濟交流制度化,可見到ECFA的影子;第五次論壇聚焦文化,討論教育、新聞合作,並在會中提出節能環保、兩岸新能源產業合作議題,就在隔年後的第六屆國共論壇成為主軸,可想見的,兩岸節能產業和新能源發展合作,將是兩方政府下一步要施行的計畫。
主題切合兩會談判,會中建議延續至下屆,再度切合兩岸當紅議題。國共論壇有其一貫脈絡,但在ECFA簽署後,國共論壇似已不復初衷,又加之陸委會拋出要成立ECFA後續協商平台「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國共論壇面臨轉型的危機和契機。
兩岸談判過去將國共論壇視為海基、海協面會之外的「二軌」,在馬政府和對岸的溝通愈來愈暢通之時,馬英九和胡錦濤已然發展出了自己的管道。目前看來,海基、海協兩會談判變為簽名辦事的二軌管道,事先打點一切的國共論壇也漸趨低調,成為政府、民間體制外,先行先試的「三軌」管道。
既然名之為政黨管道,近來,大陸方面希望增加論壇的代表性,從本屆論壇邀請名單上可看出學問。台灣代表名單以空一行不下標方式自然分為八個區塊,首位是國民黨黨職人員,包含吳伯雄、林豐正、張榮恭等人;第二部分是國民黨智庫,國政研究基金會成員;第三部分職務載明「中國國民黨國政研究基金會特邀嘉賓」。
發言建議測試風向 企業主隱身檯面下
第四至八分別是由秦金生居首的親民黨人士、郁慕明居首的新黨人士、紀欣居首的中國統一聯盟、鄭旗生居首的兩岸統合學會、由許榮淑居首的人民最大黨人士。以前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邀請名單總會刻意避開立場鮮明人士,排除急獨甚至急統。近幾次,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對泛綠人士廣開大門,廣納意見也好,找個樣板也罷,中國大陸想擴大統戰的心跡其實未曾改變。
中國大陸亟思動搖台灣立場,台灣也在亟思拓寬大陸底線,國共論壇檯面上的表演還是隱含了實質意義。
雙方高層在談判協商過程中,總有許多不公開的私下共識無法攤在陽光下,或者有些要求找不到適當的時機開口。因此,某些議題需要「起個頭」,政府才好順應民情積極推動,於是,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發明了「特邀」嘉賓和專家一職。專責演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呈現出的意見紛呈、百家爭鳴大戲,兩方代表扮演「發動機」,用以合演一場早有共識的策進大戲,或借拋出議題各銜主命表態,探測對方意向。
這次論壇,台灣特邀嘉賓為林聖忠、黃萬翔、林聰明、李仁芳,分別是經濟部次長、經建會副主委、教育部次長、文建會副主委,都是政府層級。政務官出席論壇必經上級授意,雖為免身分敏感,去除所有稱謂,冠上「特邀嘉賓」,但所有發言都具有相當代表性,也是會中重要觀察指標。
第六次論壇事前打出兩岸企業主的名號,廣邀傳產、金融、房產、科技、電子等企業與會,王文淵、蔡明忠等人都在邀請之列,但現場觀察,幾位具有指標性的企業主卻都缺席,引來揣測。
企業主的缺席有理可循,從以前到現在,商業雖和政治千纏萬繞,表面上卻必須保持中立,因此,所有的企業遊說都在檯面下,或經由第三者進行,沒有還要透過國共論壇見光死後再討論的道理。事實上,每屆國共論壇在議題確定的同時,所有的建議、討論、計畫大都祇是行禮如儀,各人心知肚明。
文化為名大談經濟 兩岸態度南轅北轍
不會有變數的國共論壇,偶爾也有對外開放的小門。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做為意見交換的平台,論壇中每項公開發言、建議,都記錄在案,有一定的採納機會,因此,會中雖少大型企業主親自出席,卻不乏企業代表,或總裁親信,為遊說項目測風向外,也可能從會議走向中看出未來的投資端倪。
國共論壇的歷程其實是二○○八年「胡六點」的具體實現:胡六點強調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建立政治互信;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維護國家主權,協商對外事務;最後,即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
先經濟,再文化,政治日後自然水到渠成。從第三屆更名為兩岸經貿文化論壇開始,文化產業和教育交流議題一直是中共官方重點宣傳項目,在第四次達成兩岸建構經濟交流制度化的共識後,下一步,就是以文化教育為主題的第五屆國共論壇。
第六屆開始,中共如預期的擴大了國共之外的邀約,不過,受到ECFA剛剛簽署的影響,媒體與官方都將重兵部署在經濟議題;有趣的是,台灣方面對兩岸論壇的態度,卻和中共有著南轅北轍的差別,有不具名人士指稱「文化根本是假議題!」
無論此種說法是否過激,台灣面對大陸的眼中祇有「經濟優先」,是不爭的事實,包括國民黨、智庫、學者、業界,都冀望將兩岸論壇做為ECFA簽署後的先行協商平台。此次論壇重點幾乎圍繞在簽署ECFA後兩岸產業的合作轉型,甚至有學者呼籲,國共論壇乾脆徹底調整走向,做為專責兩岸政府商討ECFA後續條文的先行平台。由此可知,未來中國大陸想將國共論壇延伸至兩岸經貿文化,進一步達到各界全面熱絡交流的理想,恐怕還要再等等。
台灣測試利益上限 大陸營造彈性空間
觀察家指出,馬英九上台後對中共的善意表現,令中共也鬆懈了防備心,過去民進黨政府偶有動作,都遭到對岸的大力回擊;同樣的事情發生在中共相對信任的馬英九身上,大陸當局皆多所忍讓。藉國共論壇這樣的協商模式,台灣一再測試利益上限,大陸也漸漸願意營造更多彈性空間。
吳伯雄在國共論壇致詞時表示,國共論壇的管道,「順利推動了許多重大政策進行」,言實不假。但回顧國內,蘇起曾經對外宣稱,兩岸有二十條溝通管道,馬和胡的對話顯然已不依賴國共論壇多方傳話進行。又曾有傳言指馬英九一度要中止國共論壇,但擔心戛然而止引起的多方揣測作罷。如今,有國民黨人士形容國共論壇如雞肋,也有一部分人對之寄予厚望,國共論壇在危急存亡之秋能否柳暗見花明,全由中共態度左右。
※延伸閱讀:
‧棋譜照著對岸走,跛腳馬有心無力/國共論壇套牢馬英九
‧兩岸傳播交流,媒熱官冷民漠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219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