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良田,為何變成了工廠? 原因出在:1.缺乏國土規劃的總量管理;2.土地稅制,導致工業區土地市場扭曲;3.多頭馬車的管理,導致全國工業用地缺乏整合規劃;4.法規年久失修。放諸國際,台灣土地徵收,非常浮濫。
全台多十四個竹科還不夠?
台灣的土地徵收中,將農地變更為工業區、住宅區的區段徵收是大宗。問題是,台灣的工業用地真的不夠嗎?截至去年底,台灣共有84822公頃的工業用地,較10年前增加了9187公頃,等於是14個竹科。
台灣有限的土地資源,不斷投入工業。弔詭的是,工業佔台灣總體經濟的比例,卻在30%上下徘徊。工廠外移,產業轉型,台灣還需要徵收農地蓋更多工業區?不要說新的,連舊有的工業用地,有很多仍被養著未用。
土地「愈陳愈香」 政府與企業賺徵地財
工業區土地變更的漏洞,更讓廠商有暴利可賺。銘傳都計與防災系系主任洪啟東說,依法工業區土地變更為住宅,最少要回饋土地40.5%,但曾幾何時,回饋可以改用錢取代地。代金是依據公告現值加四成來計算,現值通常低於市價。「這個漏洞應該堵起來,」洪啟東不平,台北縣新莊、板橋與新店豪宅的許多變更,都是鑽這個漏洞。
工業區常常只是地方派系土地利益的代罪羔羊而已。工業區只是個幌子,地方政府的動機是要變更地目,用新計劃才能讓土地增值,因為土地是地方財政與派系最重要的經濟利益。
洪啟東解釋,縣政府用低價徵收農地,換給人民地價較高、但是面積較小的住宅用地,其餘土地就是縣府跟開發公司的。工業用地可以賣、住宅區土地更好賣,扣掉開發成本,地只要賣得出去,就像是做無本生意。開發公司分到地,一旦地價炒高,也有利可圖。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52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