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就是財富」可不只是一句口號!雖說健康不代表一切,但失去健康就等於失去一切,許多人常在年輕時打拚事業、努力賺錢,等到年老時才用財富換取健康。如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如果年輕時不及早儲存健康,等到老了,健康也會離你而去。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飲食過於精緻、作息不規律、運動量又少,加上各種黑心食品的事件層出不窮,以及環境荷爾蒙的危害,健康似乎隨時暴露在各種危機當中,蟬聯近30年國人死因榜首的癌症,更是令人聞之色變。
舉例來說,2003年,英業達集團副董事長溫世仁,55歲突然中風,住院不到一周便撒手人寰;2007年,音樂創作才子馬兆駿因心臟病驟逝,得年48歲;2008年,內定的內政部長廖風德上任前10天,在爬山時突然休克,緊急送醫仍因心肺衰竭不治,享年57歲;去(2009)年,唱紅《葉子》的歌手阿桑罹患乳癌末期不治,走的時候年僅34歲。現代人就像個壓力鍋,面對工作、生活的壓力,再加上作息不正常、飲食不規律,身體健康很容易就亮紅燈。
根據衛生署最新統計,罹患大腸直腸癌的人數,已超越肝癌,躍居首位,不容小覷。過去不少名人也深受罹病之苦,包括知名學者柴松林50歲後發現大腸息肉,切除息肉後,開始力行每天連續2小時、1萬步的健走。藝人楊烈也是在53歲那年發現罹患直腸癌,因為多年來作息不正常、吃飯不定時定量、長期工作壓力,先有痔瘡,後來出現血便,直到持續腹瀉,才警覺不對,就醫檢查時已是直腸癌第2期,當時的他選擇直接開刀切除8公分腫瘤,之後又發生腸沾黏,結果二次開刀至今5年皆未復發,如今他飲食不碰油膩、以生機為主,學習慢活、不熬夜,養成游泳的運動習慣,更對生命有了新體悟。
財富可儲存 健康也能預存
立委高金素梅31歲那年因為投資的「梅林婚紗」大火,歷經人生最低潮,34歲時被醫師診斷出罹患肝癌,她認為這場大病上身,心理壓力遠大於生理因素,所幸罹患的是「薄膜包覆型」的肝腫瘤,不容易擴散,腫瘤割除之後,她搬到山上靜養,每天健行1小時,飲食以生機食品為主,豆類食品不沾,以避免吃進黃麴毒素,戒泡麵、豆腐乳,每月至少兩次全身按摩,消除疲勞,現在每半年進行一次肝功能檢查、每年一次全身健檢。
然而這些只是部分的名人罹癌病例,在失去健康後,他們也都在生活態度及飲食作息上有了轉變。現實生活中,重症患者常常在失去健康後,才驚喊「為什麼是我?」卻未思考也許疾病是可以提早發現、及時治療的,很可能經由一些生活或飲食習慣的改變,就能維護健康更長久。
三十而立之年,許多人事業剛起步,為了努力打拚,不惜以身體健康為代價換取金錢和財富增長,將「年輕」的身體恣意揮霍,等到年紀漸長,開始發現身體不再那麼耐操耐打,也許直到40歲過後,事業正值飛黃騰達之際,卻得聽命身體的差遣,無法隨心所欲。
就如同儲蓄的目的是為了累積財富,才不致到老來坐吃山空,健康的財富也能預存,以免年輕時透支過度,老了才開始還「身體債」。演變成別人是享清福的四處旅遊,自己卻成了藥罐子,身體的病痛反而成為生活最大的阻礙。
沒有疾病就等於健康?那可不一定。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7成5的現代人處於亞健康的狀態,身體有病的人占2成,真正健康的人只占5%,所謂的亞健康是指人體介於健康和疾病的臨界點,主要的症狀包括疲倦、精神不濟、睡眠品質不良、頭痛(暈)、胃腸消化道不適、胸悶呼吸不順、過敏或鼻炎或咳嗽、肌肉痠痛,其他可能還有各種平常出現的不適小毛病等,如果長期忽略這些症狀,很可能引發健康危機!
健康也要理 防患於未然 「人要懂得理財,亦要會理健康」,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協會理事長簡文仁認為,理財愈早開始愈好,健康亦然,理財可以隨時開始,健康只要開始理也有效,就怕來不及。
臨床看診經驗中遇過許多大企業家,等到因為疾病必須躺在床上,當下才有所體悟:「錢真的不重要,希望重新擁有健康」,但來醫院探病的其他企業的朋友,對著生病的友人也說著「健康很重要,錢算什麼」,可是轉身離開,又開始投入賺錢打拚的行列,這在簡文仁看來,實在有些哭笑不得...。
※理財周刊518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12檔Q2奇兵 將領軍上攻
◎封面故事>寶成業外挹注 半年報有看頭
◎新聞熱線>林蒼生戲謔蔡明忠 花650億上頭版
◎新聞熱線>電子書市場門檻 愈來愈高
◎特別企畫>危害健康的十大壞習慣
◎特別企畫>規劃健康存摺 老年不用愁
◎產業櫥窗>法人看壞DRAM 華亞科、南科業績難卜
◎企業特寫>云長高頻無電極燈 成節能照明新利器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1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