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兄在洛杉磯車禍後嚴重昏迷,歷經四個月的治療,終於清醒了。我到醫院探訪,他正在復健室和護士們玩球,偶爾接著了,大家都鼓掌打氣。這醫院環境和設施是如此優良,醫護人員又那麼專業、親切,我讚歎之餘當然知道,這是他每年付8000美元健康保險換來的奢華待遇。然而保險公司在結算約40萬美元的帳單後,剛通知再過15天就得自費面對漫長的復原療程了。
(照片提供/科學人)
美國夢並不完美,年老無產者會得到基本的醫療保障,但絕大多數的中產階層可就苦了,不少老人得售屋蝸居在療養院,度過病痛的餘生。生命演化的真諦是能繁衍者優勝,因之芸芸眾生皆奮力生殖、至死方休,唯獨現代人例外。我們在不能生育後再加了一大段老年歲月,這是演化汰選所不及之處,老年病就是生命失誤之總結。
為了安排家兄的後續治療,我走訪了另外兩家療養所,見到眾多失智老人的窘況。走廊裡,一位頭戴花帽、衣著鮮麗的老婦獨坐在輪椅上,抬頭看我、呢喃幾句,就又睡著了,我的老年情景也會如此嗎?阿茲海默症是個恐慌的憂慮,記憶和認知似乎無來由的一絲絲流去,這是個無預警的死亡程式,隨時都有數千萬人參與。〈能預防嗎?阿茲海默症〉和〈渾沌中求希望〉是這一期《科學人》的重要篇章,原來可能遠在症狀出現前20年,腦中已開始聚集異樣蛋白質,而腦萎縮也在失智前就發生了,提早診斷因之成了可能。儘管有上百種藥物正在研發,能有效治癒此絕症的曙光仍未現,因此早知道罹病噩耗的利弊,就是這兩篇文章的焦點了。
與阿茲海默症患者幾近等數的是愛滋病,同樣飽受約10年的煎熬。但是現在愛滋病有了特效藥,連疫苗也進入了臨床試驗,〈DNA也能當藥物〉談的是這個鼓舞的故事,還說DNA療法即將向癌症宣戰。與之相比,阿茲海默症特別棘手的原因是不知病源,有人說多運動是因應之道,我總覺得「四體不勤會導致失智」的說法不盡服人,還有些歧視。不久前,我對紀政坦白,送我的日行萬步計步器束之高閣了,她好言相勸說運動有益聰明,我還反問有科學依據嗎?不料〈新好爸爸:當孩子的冒險夥伴〉這篇勵志文章裡,也出現了「當了爸爸更聰明」的論調,舉證歷歷,不論鹿鼠或狨猴,只要是盡職的爸爸,都會有一顆更棒的腦子。欣慰的是,我也曾經認真照顧過兩個小子!
※延伸閱讀:
‧能預防嗎?阿茲海默症
【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2010年第102期8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