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宅風,不可擋的「心」趨勢?

口述/江漢光;文字整理/陳舒榆;攝影/黃念謹    

(圖/張老師月刊)
宅,這現象其實一直都在,只是現代人賦予它一個聳動的名詞。當社會多元發展、科技日新月益,人們透過電腦螢幕就能夠跟全世界溝通、互動,甚至連當紅的電子書也號稱能把整座圖書館帶在身上。於是,利用便利的工具來簡化生活,成了現代人的生活趨勢,但如果這樣就叫做「宅」,會不會太泛病化了?

尤其這些年來,台灣人普遍受到傳媒的影響,總是把宅男、宅女定義成自閉、憂鬱、無生活能力、與現實脫節等負面評價。事實上,面對複雜紛亂的社會環境,有些人寧可退居平靜、不受干擾的生活,他們並非被壓抑或強迫,而是把家當成一座堡壘,在裡面用自己的方式,安適又自在地工作、生活著;因此,「宅」與「宅生活」,兩者間必須有所區隔。


當「宅」成為一種病態,往往跟體質有關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到精神科求診的病患中,有高達95%是十三至十八歲的青少年,尤其國中升高中是最高峰的年齡層,只是台灣的父母幾乎將這樣的躁鬱、憂鬱症狀看作是小孩的叛逆期,或誤以為是這階段的賀爾蒙衝動所致,因而錯失讓孩子妥善接受治療與控制的最佳時機。於是,隨著孩子年紀增長,症狀逐漸演化、順勢維持,導致只要往後遇到環境與情境不利於孩子時,就很容易誘發症狀加重的可能。

我不否認便利的生活環境,會誘使人們比較容易陷入自我封閉的狀態,可是,只因為這樣,宅男、宅女的病態現象就會變多嗎?並不見得。精神科的主要就診疾病,包括焦慮、憂鬱、恐慌、強迫、畏懼等,多數都伴隨有神經質的問題。所謂的「質」,就是體質,這種核心體質不是可以選擇或決定的,絕大多數跟遺傳、基因有關,而外在環境或後天教育僅能修飾、改善,無法完全改變。

由於是體質決定,所以發生率不太會產生強烈變化,卻可能因為外在環境,如傳媒的發達、課業的壓力等,誘發盛行,這也是為何民眾會誤以為「年輕人多是草莓族」的原因。患有這樣精神疾病的人,當身處在變化多端的複雜社會中,只要受到挫敗,就很容易把內在病態的部分呈顯出來。這就好比像患有氣喘過敏症的人,遇到陰冷下雨天,馬上會感到不舒服;陽光普照時,又覺得好多了。但是對於沒有過敏體質的人,無論氣候如何變化,呼吸道都不會受到影響的情形一樣。


很多症狀只是過渡現象,不一定成為疾病

只是一般人比較無法接受「神經體質」的說法,多半認為行為異常是因環境或外在因素所致,像是在外受到不正常對待、受虐或心靈創傷等,導致孩子總是宅在家,不肯出門、不願與他人互動。

這些原因看似很有道理,但是,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經在外頭受過委屈、壓力或挫折,難道就表示所有的人都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嗎?當然不是。就像憂鬱症,絕大多數發病也跟神經體質有關,因為沒有人會故意憂鬱,即便是經歷感情受挫、事業失利等低潮,產生了憂鬱「現象」,往往也只是個過渡,大部分的人都會慢慢走出困境,不會因此就得了憂鬱症。

現代人多少都有精神上的不良「現象」出現,這些現象有時跟精神「症狀」類似,最常見的就是憂鬱、焦慮等癥狀,但或許也跟這世代的年輕人因父母的過度溺愛、缺乏自信等種種因素,導致只想宅在家,依賴父母過生活。但,隨著時間流逝、環境轉換,當他們逐漸釐清影響自己的只是「現象」,而非陷入精神疾患,自然就能體認到自己必須有所改變。

要改變一個人很難,更何況是要改變一個病人。從醫三十多年,就連我都難以分辨求診的病患是因先天體質,還是受後天影響才產生這些症狀。精神疾病不像糖尿病或心臟病等生理疾患,可以清楚追蹤家族病史,也很難有人可以充分掌握家族裡的精神疾病或性格、情緒性障礙等病史。這種難以啟齒的「隱疾」,即使是一等親,也往往很容易被隱瞞。有時就算家屬知道,也不一定覺得那是病,會自圓其說地認定是因為交上壞朋友,才染上惡行、惡習。


網路或宅成癮,大都肇因於特殊體質

網路成癮,是一種容易和「宅」畫上等號的疾患。成癮本身是強迫行為,是非常明顯的衝動控制障礙,其中還會有高比例的併發情緒性疾患,特別是憂鬱或躁鬱症。許多民眾認為,會罹患這類精神疾病或症狀,往往是因為無法承受壓力、挫折、刺激或打擊所致,甚至設想是因為個性內向,交不到朋友,才轉而沉迷網路,以期在虛擬世界中獲得樂趣等。

也許上述這些不利的社會環境,真的多少會造成害羞個性者社交退縮,但網路的崛起與發達,是一種潮流趨勢,試想,如果網路會令人成癮,那不就代表每天必須接觸電腦的人,通通都會上癮嗎?捫心自問,就算成天把自己關在家,有可能一部電腦就能讓人走上社交畏懼,或者被診斷成憂鬱症、網路成癮嗎?

所以我還是強調,有些人之所以會網路成癮,其神經體質才是成癮的核心關鍵。根據醫學研究表示,容易成癮的人,其大腦的結構、功能與常人不同,產生的變化及感受也不太一樣,尤其其大腦對於菸、酒、網路等新奇事物的接受度、敏感度,會比常人更容易產生強烈的正向作用;例如一般人如果成天盯著電腦看,會擔心視力的閃光度數增加,或造成眼睛不舒服,而盡量減少接觸電腦的時間;甚至看久覺得煩,會想出去看場電影或到郊外走走等。

但是,對於成癮的人來說,卻是反過來,深怕沒時間上網。他們不只沉迷網路,還走火入魔,容易有幻想、虛妄、扭曲現實的想法。因此,一離開網路,就會有很大的焦慮不安感;任何干擾上網的事,也都會想盡辦法排除,更不管這樣的行徑已經嚴重影響到基本的社交和生活功能,當然也不在乎別人的負面評價,甚至不參與人際互動;這時,也就形成了病態。


宅-社交焦慮-憂鬱症

反觀「宅」,也是存在著不擅長與人互動的特質。這些人只要在公眾場合出現,暴露在眾人眼光下,即使沒人理會,也會感到莫名的焦慮或畏懼,造成生活上很大的障礙;然而,一般父母面對孩子這些不良症狀時,總認為是害羞、怕生的個性導致,沒人會在第一時間就看清孩子生病的事實。

如前所述,很多的精神疾病都沒有家族病史可參照;此外,病人本身往往也不會接受、面對、承認自己有病,或者甚至不認同醫師的診斷,更不覺得必須接受醫療上的安排。曾經有位媽媽帶著三十幾歲的兒子來看診,大學畢業的他從沒工作過,成天宅在家,前陣子為了兵役體檢,連走到醫院都不敢。他一直向父母訴苦,說自己活得很不快樂,要求父母帶他坐時光機,讓他回去無憂無慮的小時候。

其實,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到最後都會呈現失能的現象,就是什麼事都不會做。像這位年輕人,擁有大學學歷,智力也不比別人差,卻長期陷入社交焦慮續發憂鬱症的狀況中。而面對這樣的家人,親人只能盡量陪伴,並且認同其特質,但至少必須讓其維持一些基本的生活功能,不至於在未來面對不利的情境時,產生更強烈的壓力或反彈,而更加地逃避、畏懼,躲到自己的世界裡,不肯出來。

的確,患有精神疾病者,多數會躲在症狀下苟延殘喘地活著。我總希望未來,基因診斷或其他新的醫療科技,能夠更直接地顯露、證明大腦中樞神經的異常,將這些遺傳基因較特殊的病態體質一一破解、醫治,或許,生命就得以盡善盡美。


※延伸閱讀:
‧朱學恆:穿梭虛擬與現實的時空阿宅


【完整內容請見《張老師月刊》2010年8月號】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9706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張老師一年12期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2016 168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張老師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2016 156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