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民族都有史詩或濃縮了該民族某些共同特性的民間故事。以前的人對這些尚知珍惜,要去尋找它的微言大義,而現在的人則愈來愈傾向只把它當成神怪故事來看。當文學解釋及想像的空間被縮小了,史詩就不再是「史」也非「詩」,而只是個簡單的故事。
而在史詩文學界,1999年諾貝爾詩人黑尼(Seamus Heaney)重譯盎格魯-撒克遜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無疑的是件大事。
他的翻譯和解釋恢復了史詩做為詩的質素,不但使人對中古黑暗時期的野蠻、劫掠、家族血仇等有了更深的體會,對當時北歐的異教宿命觀,以及英雄君王把自己的不屈不撓英雄事業一切委諸命運,因而活得英勇,死得壯烈,也更加崇敬。史詩中的命運的態度有這樣兩段:
有時在異教神廟裡他們誓願
對著那些神像,如此賭咒
那殺死人們靈魂的可能反而能幫助人
拯救人,這乃是他們生存之道
是他們異教徒的希望,深埋在他們心底
因為他們記得甚麼是地獄。
替親人報仇
好過一逕耽溺於哀悼中
因為我們每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
就等於等待著我們的終點。讓每個人
在死亡前能贏得光榮。當一個武士死了
死亡就是他最好也是唯一的堡壘。
貝奧武夫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是今天瑞典南部蓋特國(Geat)的國王海格拉克(Hygelac)的外甥,是個英勇的武士。當時的丹麥國王赫羅斯伽(Hrothgar)建了個雄偉的大廳,但卻招來魔怪格倫岱爾(Grendel)的攻擊,連續十二年,這消息傳到蓋特國,於是貝奧武夫遂偕同十四勇士前往救援。貝奧武夫最先在大廳中力戰格倫岱爾,斷其一胳臂,格倫岱爾負傷逃回而後死於洞窟中;接著他的妖母前來復仇,於是貝奧武夫偕同眾武士攻入其水中洞窟,斷其首而除之。貝奧武夫凱旋歸國,後因國王兩代逝世,他遂接任,順利統治五十年。最後,蓋特國出了一條看守大量寶藏的巨龍,因寶藏被偷怒而荼毒生靈,於是年老的英雄國王貝奧武夫遂與巨龍惡鬥,他雖然屠龍成功,但自己也犧牲了性命。
貝奧武夫是六世紀初的人物,有關他的事蹟在六世紀即在北歐口耳相傳,而後進入英格蘭,大約在七至十世紀間被寫成輓歌式的史詩。它的稿本僅存一份,十八世紀倖免於火,現存大英圖書館。由於它以盎格魯-撒克遜文,即所謂的古英文書寫,因而後人必須讀今日英文的翻譯,後來的研究多半集中在語言學和歷史學方面。
《貝奧武夫》乃是輓歌式的英雄史詩,由於古人的知覺和敘述模式與後人不同,因而有鬥妖魔妖母和屠龍等誇張式的原型,這些虛構而誇張的部分,很有北歐日耳曼的傳統風格。
但《貝奧武夫》既為英雄君王的輓歌,這首長達3180行的史詩,它對英雄君王的讚美,可能才是最核心的主題。在那個黑暗時代,貝奧武夫可以說已替後來的騎士時代做了最好的範例預備,他身懷巨力,奮勇爭先,在那個異教徒的時代,他殺妖屠龍而遠征外國,這並不需要任何外在或內在的理由,而是把一切都視為命運,成功是命運,失敗也是命運,無可怨尤。史詩2417行至2421行如此寫貝奧武夫屠龍死亡前的景象:
老王端坐峭壁之頂
他祝願與他分享爐灶與金銀的同胞能被庇佑
而他心傷悲
雖然未定,但已準備就緒,他已感受到死亡
在身邊徘徊,不可知但已確定。
◎作者簡介
南方朔
本名王杏慶,1946年生,台大森林系、森林研究所畢業,文化大學實業計劃研究所博士結業。曾任中國時報記者、專欄組主任、副總編輯、主筆等職,以及《新新聞》總主筆。著有《憤怒之愛》、《另一種英雄》、《文化啟示錄》、《自由主義的反思批判》、《語言是我們的居所》、《詩戀記》、《回到詩》、《魔幻之眼》、《靈犀之眼》、《新野蠻時代》等多種著作。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七月號309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