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法制局及預算中心考察報告中指出,港澳與中國簽署CEPA後,媒體自我審查愈趨嚴重,新聞自由大幅倒退。報告也警告,台灣的新聞與言論自由在中國政經壓力下,也已浮現「香港化」徵兆。
新媒體病毒
中國與置入性行銷
台灣新聞自由到底有沒有備感威脅?美國自由之家或者無疆界記者組織的年度報告中,台灣新聞自由近兩年一再被降等,這些報告到底有沒有言過其實之處?台灣人對這幾個問題,或許並不覺得有那麼嚴重和迫切感,畢竟,在沒感覺到痛之前,人們總不會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
台灣的確已經是屬於新聞自由的國家,這點無庸置疑。美國在台協會年初曾經邀請長期研究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新聞自由的學者來台演講,她在回答筆者有關台灣新聞自由被降等的問題時,就顯得毫不擔心的樣子,她說,她一下飛機,就看到《自由時報》頭版頭條放著新聞自由被降等的新聞,這就顯示台灣還是非常自由的。與東南亞多數國家相比,在新聞自由的容許度,台灣確實是好太多。
就算是台灣媒體有國家認同的問題,在一定範圍的競爭之下,在閱聽眾大約屬於同一群人的情況下,民選政府雖然想方設法介入媒體、影響媒體,但總不敢太過招搖,也懂得要避嫌。甚至還因為新聞自由太過氾濫,侵犯人權隱私的問題層出不窮,招致學者和受聽眾的批評。
然而,有兩個因素,且這兩個因素的結合在一起,產生了新的病毒,對於台灣的新聞自由,已然產生深遠的影響。這兩個因素,一是中國,一是置入性行銷。置入性行銷已經成了台灣媒體的原生性病症,但中國這一外來入侵的病菌,則更加令人關切其對新聞自由的深遠影響。
在台設點
中國積極台灣配合
只要稍微敏感一點的讀者,一定可以發現,台灣媒體對中國的報導不僅多了起來,而且正面新聞大量增加,負面新聞相形減少,多是屬於地方層級的奇人異士新聞,或者食物中毒等民生議題。有關西藏及新疆的動亂報導,或者民運人士活動及援救被捕維權人士的新聞,不僅少得可憐,甚至毫無露出機會。
中國對台媒體策略大略可分為四個層次,包括中國媒體直接來台、透過香港成立媒體在台灣直接採訪、加持親中媒體擴大中國影響力,以及利用市場誘因拉攏親綠本土媒體。以下便以這四個層次舉例說明。
第一個層次,希望達到讓中國直屬官方媒體如《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媒體來台長期駐點,進一步要求成立駐台媒體辦事處。
今年2月10日,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答覆台灣《中國時報》記者的提問時表示,實現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是十分必要的。「這一方面,應該說是兩岸媒體長期以來的強烈願望,也是兩岸媒體採訪常態化的一個基本要求,更是兩岸關係發展的客觀需求。」她希望兩岸本著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精神,共同努力,創造條件,早日促成。
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更曾在北京表示,兩岸媒體常駐及互設辦事處將納入第五次海基海協兩會協商。第六屆國共論壇更發表「推動盡快實現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的共同建議,雖然目前陸委會對此採取冷處理態度,強調兩岸互設媒體辦事處,並非現階段的重要議題;但是,這也顯示,中國積極想要在台灣設立辦事處,連我方重要的談判對手也為其所用。
遲早之事
新華社與央視在台復播
《新華社》當年在香港設立新華分社,等於是中國在香港的地下政府,對於香港九七回歸中國的統戰事項,發揮很大的影響力,可謂史實斑斑。如果台灣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回應這樣的要求,讓中國如法泡製,則中國在台灣將更如入無人之境。至於讓中央電視台在台灣復播,馬政府官員對此從不表示反對,恐怕也是遲早之事。
第二個層次,是透過第三地,例如在香港註冊,成立媒體,直接來台聘任台灣記者,為其進行採訪工作,直接掌握台灣重要的政治新聞。包括《中國評論新聞社》、鳳凰電視台等媒體都有類似的性質。在香港註冊的「CHINADAILY」《中國日報》免費向大學及政府機關發送事件,遭到外界質疑,則是另一種變型。
「CHINA DAILY」《中國日報》是依港澳出版品進口許可辦法審查獲准來台發行。但目前台灣媒體就算在香港註冊,還是無法在中國大陸發行,兩案並不對等。
《中國評論新聞社》是一個網站媒體的形式,在台灣成立採訪辦公室已經超過兩年,所任用的記者全部是在台就地取材,而且高薪聘用資深記者,台灣記者被聘用後,都要到香港受訓,了解《中評社》的相關規定。由於這些記者原本就鑽研相關路線的新聞,因此多能深入報導台灣的重要政治議題。
《中評社》同時也是中國網民少數可以上網不被屏障的網路媒體,因此成了中國網民了解台灣的一個重要窗口。其對台灣報導取向,自然有一定的規範。
第三層次,則是透過親中媒體,如旺旺集團的中時體系、聯合報系或TVBS等電視台,發揮中國在台灣影響力。除了拚命製作介紹中國的各式節目,例如中天的「台灣腳逛大陸」、「文茜小妹大」的世界周報節目大量摻入中國的新聞報導,或者TVBS的「中國進行式」等節目,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或者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的大量報導上,具有卓越的貢獻。
巧妙置入
中共對台媒體統戰
不僅如此,包括《中時》和《聯合》兩報,近幾個月來對於中國各省長來台訪問的新聞報導,動輒兩到四個版的大幅報導,而且全是強調來台採購金額動則數十億或上百億等,甚至偷渡為中國來台招商進行大量報導;以最近的新聞為例,《中國時報》8月1日就報導了一則新聞:「滇建設橋頭堡向台商招手」,強調為推介雲南「面向西南開放橋頭堡」建設情況,將進一步引進台資。另一則「就愛MIT南京打造綠色通道」也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些親中媒體對中國事務積極報導,其中固有置入性行銷的財務考量,但報社政策的支持,也是重要原因。
此外,對於台灣公營媒體中共同樣也積極透過交流,發揮影響力。例如《中央社》在去年的一則報導就自曝「2009大陸記協中央媒體負責人訪問團」一行20人拜訪《中央社》的過程,當時的《中央社》董事長黃肇松、社長陳申青及總編輯宋自強等主管親自接見,就兩岸媒體未來發展趨勢及新聞交流等交換意見。
這項報導指出,擔任團長的《人民日報》。
總編輯吳恆權當面稱讚《中央社》記者,指在中國「兩會」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記者會上,「《中央社》記者提了一個很好的問題,溫家寶做了一個很好的回答,最後溫家寶很動容地說,願意到台灣來看看阿里山和日月潭,就是爬也要爬過來」。
類似《中央社》或者《中國時報》等媒體在記者會上適時做球給中共官員回答問題的情況,其實屢見不鮮。
有趣的是,這個參訪團成員不僅是各主要媒體如《新華社》、《人民日報》的總編輯或副總編輯,還包括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副局長明立志、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新聞局局長郭衛民、中國國台辦新聞局副局長楊毅;和中國國務院港澳辦公室聯絡司副司長周駿等大陸媒體主管機關官員。
中共對台灣公營媒體的統戰程度,可見一斑。也因此,像中國較具批判色彩的《南方周末報》等媒體記者,原本透過《中央社》邀請便可獲得簽證,但在政黨輪替之後,《中央社》表明只能依照國台辦的名單邀請,而遭到拒絕。
口徑一致
可罵馬不能罵胡溫
第四個層次,則是利用中國市場的商機,或拉攏、或遏阻親綠媒體對中國敏感議題的負面報導,例如藏獨、疆獨等新聞。民視及三立電視台在本土劇進軍中國市場都懷抱有很大的興趣,中共對此了然於胸,在交涉過程中,提示中共在乎的議題,因此這兩家被認為親綠媒體,也很識相的懂得自我設限。
中共甚至對於已經奄奄一息的小媒體,也掌握滲透機會,誘之以利;例如《民眾日報》就承認,該報確實與中國廈門的《海峽導報》簽約合作,互相提供新聞。雖然《民眾日報》強調「無關中資挹注的問題」,純粹是互相提供新聞版面。但明眼人都知道,其中的棉角在哪裡。
中共這四個層次的對台媒體戰,基本上可謂收效宏大。觀眾如果仔細觀察,將可發現,包括藍綠不同台灣媒體,都可以對馬政府的施政缺失提出嚴厲的批判,但對中國如上述所說的敏感議題,則盡量迴避或乾脆隻字不提。兩岸在此終於達到同一口徑的境界,也就是批評台灣政治領袖可,罵胡錦濤、溫家寶是萬萬不能。
在中國經濟崛起的情況下,透過資金挹注、市場誘因等工具,大舉入侵台灣媒體,已經到了無法視而不見的地步,台灣新聞自由正一點一滴的流失殆盡,中國對台灣設立的媒體框架逐漸清晰,但是,許多人還沉浸在新聞自由氾濫的假象裡。還在以為「馬照跑、舞照跳」將會永遠維持下去。卻不知,香港回歸中國的新聞自由限縮歷程,正在台灣重演。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呂秀蓮部落格
http://annettelu.pixnet.net/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