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提要
■有別傳統的認知,父親在孩子成長中扮演不同於母親的功能,也能夠照顧郝孩子。
■在照顧孩子時,父親的生理反應也和母親一樣,會產生變化。
■父親往往鼓勵孩子冒險,同時對於語言技巧的發展有重要的正面影響。
兼職工作並在家照顧兩個小女兒的歐本海默(Mark Oppenheimer),已經習慣了別人的異樣眼光。他說:「我走在街上,胸前揹著一個嬰兒,同時推著嬰兒車裡的另一個,兩個丫頭看起來都很開心,旁邊路過的一群媽媽全看傻了眼。一個大男人帶著小嬰兒,這是全世界最容易搏得微笑的方法。」
半個世紀以來,父親的角色發生了徹底的改變。1965年代美國的父親,平均每週只花2.6小時照顧小孩;到2000年,攀升為6.5小時。目前在家帶小孩的父親人數,是10年前的三倍;以單親爸爸為家長的家庭,成為美國增加速度最快的家庭類型。英國劍橋大學發育心理學家蘭姆(Michael Lamb)表示:「在我剛開始研究美國的母親及父親時,接觸的大多數父親從來沒幫孩子洗過澡,許多爸爸也從來沒有幫孩子換過尿布。」那是在1970年代的事情,「現在,男人會不好意思說自己沒幫孩子換過尿布。」
多年來,社會科學家都把父親視為二線親職,他們的主要作用是在媽媽忙於其他事情的時候,擔任替補照顧的角色。但這種觀點已經改變了,原因之一是研究的結果顯示,爸爸絕對不是媽媽備胎。科學家現在將注意力轉向一些細微的差異及其影響,結果發現,爸爸對子女的反應,與媽媽一樣有著生物上的基礎。但父親對孩子的影響似乎相當獨特,特別是在考驗孩子、拓展情緒與認知能力這方面,能發揮相當驚人的作用,藉此幫助孩子準備好面對遼闊的世界。
孩子的重要玩伴
1958年,英國的精神病學家鮑比(John Bowlby)為文提出「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引起相當爭議;他認為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與某個成人維持一個安全、穩固的關係,才能有適切的發展。他把這篇大作的標題訂為〈兒童與其母親間關係的特性〉。但1970年代開始,有一些以父親為實際評估對象的研究卻發現,父親也跟母親一樣有能力照顧好孩子,也能夠解讀嬰兒的不適,例如看得出孩子是餓了或累了,並且根據孩子的表現做出反應。男性在面對難搞的新生兒時,與女性有著同樣的生理反應——心跳速度、呼吸、皮膚溫度改變及其他變化。就像母親一樣,矇著眼睛的父親也可以光靠摸摸嬰兒的手,就能從育嬰房的一排小嬰兒中認出自己的孩子。
研究還顯示,爸爸及準爸爸也會經歷許多如同懷孕女性一樣的生理變化。例如,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心理學家史托瑞(Anne E. Storey)於2000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便發現,即將當爸爸的人,血液中的泌乳激素會升高,就像剛生完孩子的母親在接觸孩子的時候,會有泌乳激素大幅升高的現象一樣。研究人員還發現,這些爸爸在孩子出生後的前幾個星期裡,血液中的睾固酮含量減少約1/3,這種變化可能讓人侵略性降低,且變得比較會照顧人。一項發表於2001年的後續研究顯示,新手爸爸的睪固酮濃度比同年齡的對照組低。爸爸甚至也會有產後憂鬱症:英國牛津大學精神病學家藍錢達尼(Paul G. Ramchandani)在2005年針對2萬6000名父母進行調查,結果發現4%的父親在孩子出生後的八個星期當中,出現了憂鬱症的症狀。透過父職的扮演,也能以其他更正面的方式改變大腦。
然而儘管養兒育女是生物的天性,且不分雌雄,但父親與孩子的互動方式通常與母親大相逕庭。傳統的雙親家庭中,母親主要扮演照顧、安撫嬰兒的角色,而且父親則比較可能是孩子的玩伴。蘭姆表示:「父親會把較多的親子時間用來與孩子一起玩樂,這往往相當有刺激作用,且通常相當正面。」在1970與1980年代進行的經典研究顯示,這種差距在美國相當普遍;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克雷格(Lyn Craig)在2006年進行的調查也發現,澳洲的父親在照顧孩子時,約有40%的時間是用在與孩子的互動活動上,例如遊戲或閱讀,換成母親的話則為22%的時間。
這種模式在嬰兒八週大的時候,就可以注意到了。當媽媽抱起嬰兒時,通常會讓他平靜下來,嬰兒的心跳與呼吸速率都會減慢,但是當爸爸抱起孩子時,孩子的心跳速率與呼吸會增加,這表示嬰兒開始為了玩耍而興奮了起來。
父親特別有玩興的原因之一,可能是美國家庭傳統的分工方式。克雷格的研究發現,母親照顧的時間有51%花在照顧嬰兒的身體與情緒方面,例如餵食、洗澡、摟抱與安撫,但父親用在這方面的時間只佔30%。如果母親承擔了大部份的照料工作,父親便能享有與小孩消磨時光的奢侈。但這些差異是相對的,並不表示父親花在與孩子玩的總時數比母親多。事實上,父親比較側重與孩子玩樂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們與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如母親多。美國紐約大學心理學家特米斯–樂夢達(Catherine Tamis-LeMonda)表示:「如果你有一個年幼的孩子,而且僅有一小時相處時間,你可能比較希望這段時間能多點樂子,玩得盡興。」
從文化比較的觀點,也支持家庭分工方式對這種教養行為的確有些影響。一些由父親承擔較多育兒責任的社會,如在非洲中部的阿卡族人,父親必須負擔同等的照顧責任,他們與孩子玩樂時間的比重便較少。而在美國,重視男子氣概的文化常規也對育兒模式有所影響,有些男人會覺得開卡車比搖嬰兒入睡更令人自在。因此,儘管爸爸在生理上也為承擔各方面的育兒所需而做了準備,基於文化層面的原因,他們往往最後還是選擇在多面向的工作中,選擇了對自己較有利的部份。
父親帶著去冒險
父親陪孩子玩的風格也迥異於母親。有許多研究顯示,和父親玩樂通常比母親耗費更多體能。在1986年,有研究人員詢問了700多名兒童的父母,他們是如何與孩子玩的。結果顯示,父親比母親更常把孩子放在膝蓋上彈上彈下、把他們拋向空中、讓他們當馬騎、玩摔角、搔癢及追逐他們。另一方面,媽媽跟孩子玩時通常會選擇比較不那麼激烈的遊戲,例如拍拍手之類。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綠灣分校的名譽教授、心理學家休斯(Fergus P. Hughes)在他2009年出版的書《兒童、遊戲與發展》中,提出了其他父親陪玩的特性。通常媽媽偏好口語方面的遊戲,如唱歌或念詩,還有利用玩具,從事一些傳統的遊戲。父親也會使用玩具,但他們往往會發明新的玩法,或加以組合成新的遊戲。爸爸的玩法也比較不可預期,他們會給孩子各種可能增進認知能力發展的驚喜。除了提供身體強烈的玩樂刺激之外,父親也常鼓勵孩子冒險。
特米斯–樂夢達在2007年發表了一項研究結果,研究人員採用可調整坡度高低的斜坡,對34名嬰幼兒的家長進行研究,要求每一位家長將孩子放在他們認為孩子能爬下來的最陡坡道上,大多數母父親都會高估孩子的能力(根據後來實際將嬰兒放上坡道測試的結果來看)。但是,當研究人員要求這些父母親假設自己在房間另一頭,他們所能容許孩子爬下的最陡的坡道時,有41%的父親會讓自己的孩子嘗試應付比第一階段實驗的斜坡還陡的坡,只有14%的母親願意讓孩子挑戰更難的坡道。
特米斯–樂夢達認為,父母親不應該一直以百分之百的安全為養兒育女的第一優先。她表示:「就體能動作方面來說,給孩子多一點挑戰,可能便是父親的功能之一。」她並補充道,父親與母親能共同維持良好的平衡,媽媽扮演「救生員」角色,而爸爸則擔任「啦啦隊長」。
【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2010年第102期8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