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當「宅」繞著地球跑

口述/劉維公;文字整理/連芯;攝影/黃念謹    

(圖/張老師月刊)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點宅

什麼叫「宅」?探討「宅」問題,其實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種是源於網路便利,大大小小的事都可以在家搞定,甚至,有些事還非得透過電腦或網路處理不可。在這個層次上,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人的基本生存情境,就這角度來說,其實每個人都有點宅。

但從文化現象的層面來看,宅就如同嘻哈、龐克一樣,是種次文化,涉入其中的人會共享某些態度和價值觀,而不只是某些行為相似而已;這時,宅不宅,關鍵就在於對於這個文化是否有認同感。就我個人的觀察,真正夠宅的人,不論是動漫、旅遊、鐵道、電影、音樂……,都會把喜歡的所有事情放在網路上與人分享;更重要的是,他們認為這是生命的意義。

在日本,或是在台灣,支持此一次文化的人,強調宅的生活特色是:當自己想要做一件事,就會專注於那件事,並傾力蒐藏相關事物、徹底瞭解所有細節,並在該事物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生命價值與意義;舉例來說,我常上網,也常利用網路處理許多事務,但我仍缺乏對網路世界的認同,因此,將我認定是宅次文化的族群,是不恰當的。

所以,就文化社會學的角度來看,能否對網路次文化產生認同感,是判斷該人宅不宅的關鍵因素。


宅,到底哪裡迷人

為什麼有人這麼迷戀網路世界?甘願宅在家?

身處現代的我們,多少都受惠於網際網路所帶來的便利,但網路發展至今,四十年來能有這麼驚人的成長,絕不只是因為它能充分滿足人類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是它創造了魅力無窮的生活體驗。

就我所觀察到網路世界的兩點最迷人、最令人難以抗拒的特質是:

1.人人都可以成為「海賊王」:

在網路世界裡,人們往往成為饑渴的尋寶者,但這個尋寶世界可不是迪士尼主題樂園,而像日本漫畫家尾田榮一筆下的《海賊王》世界,雖然擁有數不盡的寶藏,但是想要取得這些寶物,人們必須練就一番好功夫才行。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宅男宅女們都特別具有冒險精神,喜歡上莫名奇妙的網站,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可以找到一座島,成為島主、實踐理想。

網路世界雖然危險,好人壞人一堆,難以分辨,但也是因為這樣的環境和豐富寶藏,激發了現代人內在潛藏的海盜性格。海盜不僅熱愛尋寶,更具慓悍的性格,會對哪個網站不爽就設法發動攻擊,逼迫網站關閉;或是完全沒有智慧財產權的概念,恣意下載音樂、影片等。這個世界現階段尚難依靠「王法」,甚至是挑戰王法,因此造就了成千上萬個海賊王。


2.人人都可以成名

網路世界的發展徹底實現了美國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名言:「每個人都有十五分鐘成名的時間。」只不過在網路時代,人們所擁有的,並非出名的時間,而是點閱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屬點閱率。

網路是名人的製造機,最能凸顯網路安迪沃荷現象的非YouTube莫屬。網路滿足人們表演的欲望,同時也滿足人們擔任裁判的欲望。誰有才華,不再是「少數」的專家說了算,而是廣大的網友們;點閱率讓素人一夕之間變成名人,讓無名小卒(nobody)變成大人物(somebody),台灣的小胖、英國的蘇珊大嬸,便是憑藉網路驚人的力量而迅速爆紅。


破除宅迷思

宅≠窩在家;宅≠疏離、反社會

媒體多賦予「宅」反社會的形象,認為所謂的宅男宅女,就是一群足不出戶、個性冷漠疏離的年輕人,只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裡。但我們必須先認知到,宅現象的出現是有個先決的社會條件:就是大量地使用電腦、網路。

過去我們往往會認為網路與實體世界是分開的,要使用網路,一定得待在家裡或室內,可是現在智慧型手機愈來愈發達,iPad走到哪裡都可以上網,因此,大眾對宅的定義也勢必會愈來愈模糊。

深入行為分析來看,宅現象的核心其實是充分利用網路世界。網路世界的好處是資訊龐大浩瀚,幾乎無所不包,並且有空間讓人充分表達意見、充分享受社交連結。不可否認,宅現象確實有某些負面影響,但並不是全部,去年88水災時,就曾透過網路力量發動集體救災,可見,那些長時間使用網路的人,其實仍舊接觸大量時事資訊,並且有自己的想法和作法。此外,宅男宅女其實很重視「草根」,所謂草根民主,就是這些人之間會有意見表達行為的存在,會想要表達自己,但一般社會大眾常常忽略這一點,其實宅男宅女真的不必然是反社會的,有時他們對社會事件的想法和意見,常常比你我來得更豐富。


別被「宅」的表面意涵所局限

很多人怕宅,害怕自己或他人淪為網路的奴隸,事實上宅沒什麼好怕的。美國N世代創新網董事長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2008年出版的《N世代衝撞:網路新人類正在改變你的世界》中,提到某些人患了「N世代恐懼症」,這些人認為隨著網路長大的世代是愚蠢的世代,網路對他們的智力造成重大的傷害;網路世代沉溺於虛擬世界,失去社交能力;他們不知羞恥,張貼傷風敗俗的照片;他們自戀自私,有嚴重的人格缺陷;他們依賴成性,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他們沒有法律觀念,到處偷竊別人的智慧財產;他們喜歡暴力電玩,無法分辨是非善惡。

而該書正是大力破除這些刻版印象,作者從人格特質、能力表現,到公民參與一一舉證,指出人們對網路的負面判斷,都是錯誤的認知,這個世代其實表現得很好。作者列出這個世代「重視自由和選擇的自由。他們希望量身打造各種東西,把東西變成他們的。他們是天生的協同工作者,喜歡談話,不是訓話。他們會對你和你的組織品頭論足。他們堅持品德操守。他們喜歡玩樂,連在職場和學校也是一樣。速度本來就應該快。創新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且剴切地指出,人們對網路世代的恐懼,根本是來自於對未知的恐懼。

我個人挺贊成這種觀點。在我的定義中,「宅」就是一種次文化,而每一種次文化對社會都有正面和負面的影響。在台灣,「宅」這個次文化還在發生、還在成長,社會大眾難免會以偏頗、負面的角度來看待。但我在進行文化研究時,會願意相信社會針對不法、偏差的行為自有糾正的力量,抱持這種心態,就不會專注在負面部分,也才能真正瞭解這群人為什麼這麼做,也不忽略他們在創造新文化上的優點。

舉例來說,宅最典型的貢獻就是維基百科,他們開創了新資訊!


尾隨著「宅」的各種次文化將百花盛開

目前,一般民眾和媒體所認知的「宅」,與次文化定義上的宅,界線上仍然相當模糊。我預測「宅」的定義會不斷分化,現在台灣只有「宅」這個字眼來描繪這樣的文化和現象,而且是借用日本的辭彙,但在國外,其實有各式各樣的語言去描述這個族群,台灣應該要學習,網路世代的人其實有許多不同的生活主張和風格,不該單用一個「宅」字來打翻一船人。在社會學上,正確的名詞非常重要,要尊重某一群人,最基本的,就是先給一個正確的名稱,如此才不會造成過度渲染,不然,把明明不同的人歸為同類,就相當不公平。透過一些名詞上的更正、正名,才可能以更開闊的心胸去接受其他族群,假使一概而論,不僅太過偏頗,也無法瞭解某些族群的真正想法。

台灣次文化的時代真的來臨了,有好多豐富的生活方式,走在街上,我們會看到好多人穿著潮T、奇裝異服或刺青,也有人熱愛極限運動。這些人都很正常,只是生活態度和價值觀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但絕非社會敗類或偏差分子,人們不能因為不瞭解,就對這些新興的次文化貿然做出負面的評價。將來,次文化會愈來愈多、愈來愈蓬勃精采,而每個次文化都有權利獲得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空間。


※延伸閱讀:
‧宅風,不可擋的「心」趨勢?


【完整內容請見《張老師月刊》2010年8月號】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9032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張老師一年12期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2016 1680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張老師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2016 156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