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徵地到環評爭議不斷,影響五百萬人用水、十七萬座大安森林公園才能消化的碳排放,這些支撐起台灣經濟、營收相當於三分之一GDP的產業,台灣,該怎麼與它們共存?
有天早晨你從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變成蟲。──卡夫卡《變形記》
雖然台灣的企業家們不像卡夫卡的主角,一覺醒來變成蟲,近幾個月一連串不利企業的新聞,卻讓他們驚覺,這世界,變了。但是,怎麼了?為什麼都衝著企業?「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七月二十五日,天空冒著台塑六輕的大火,麥寮居民圍廠激烈抗議。
大火第二天,台塑石化董事長王文潮南下拜會雲林縣長蘇治芬,兩人一齊現身媒體前。坐在沙發上的王文潮,愜意地向後靠,左手擱在沙發背,右腿翹在左腿上。「跟蘇治芬見面還翹二郎腿,簡直就是嘉慶君下江南,毫無誠意,」王文洋友人汪笨湖在媒體上批評。
六輕煉油廠失火前一週。
忙著收拾員工跳樓殘局的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透過鮮少露面的總財務長黃秋蓮開記者會,大吐苦水。「董事長被學者聯署批評『台灣之恥』,很受傷,認為自己沒有回來的餘地,將暫緩在台灣的相關投資計劃,」鴻海鐵娘子黃秋蓮緊握麥克風的手,微微顫抖。
到底,他們是誰家的孩子?
更早之前,今年二月,包括郭台銘和宏碁董事長王振堂,都曾經為了產創條例傳出要取消企業優惠,怒稱要將總部搬離台灣。「人家把孩子當寶,我們把孩子當草,」郭台銘當時這樣抱怨。
企業家的委屈、不解和氣話,在民間看來,難免有得了便宜還賣乖的味道。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53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