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我們常將觀光業稱之為「無煙囪的工業」,因為它的產出主要是各種服務,並不需仰賴冒著巨大黑煙的煙囪。過去,這樣的形容詞多半是輕描淡寫,因為到處都是煙囪,大家早已司空見慣,偶爾有一個產業無需冒煙就能賺錢,的確勝人一籌。
但時至今日,這一個特色可格外珍貴,因為環保意識抬頭,氣候快速惡化,許多環保人士對於有煙囪的產業簡直深惡痛絕,即使已經小心翼翼地加裝各種防污設施,使廢氣排放減至最低,而且完全合法,也要趕盡殺絕,不讓它有任何喘息的空間。
當絕大多數工業都成為令人厭惡、要掃地出門的產業,台灣這2300萬同胞當然不能喝西北風度日,不冒煙的觀光業幾乎成為我們命脈之所繫,當然必須竭盡所能加意呵護,令其茁長壯大,為我們創造最大的商機。
但事實卻不然。當全世界許多國家不惜工本,努力發掘觀光資源、厚植觀光潛力,我們卻似全然不當一回事,以交通部底下一個小機構負責統籌其事,預算的編列更是斤斤計較。我們的鄰國為了打出一個代表其觀光特色的LOGO,不惜斥資兩億元,請全球頂尖的專家操刀;反觀我們的政府,連1/10都吝於付出,許多重大的提升觀光措施,其預算以新台幣百萬元做計算單位。以這樣的投入,能奢求什麼可觀的成果?
事實正是如此。鄰近的港星兩個蕞爾小國,怕只與大台北相當,甚至欠缺任何天然的觀光資源,但每年觀光客數以千萬乃至兩千萬計。台灣擁有同源的文化,崇山碧海、奇岩壯谷,在全球都出類拔萃,更非他們可望其項背。但我們一年能有4、5百萬觀光客就要喜出望外,而其中將近一半還是開放大陸觀光客的貢獻。
過去20年,我們可以將主要的責任推給意識形態鎖國的當政者;由於與對岸無法通航,觀光客不能將台灣設為中途站,失去不知多少商機,許多海空載具也無法隨意來去,而捨台灣就對岸。不過,馬政府上台後,這個枷鎖已然打破,交通轉運方面的障礙逐步消除,這正是台灣觀光業重新出發、向上看齊的大好機會。
不過,如果政府官員的眼界仍未打開、氣魄依舊狹小、預算仍然吝嗇,拿不出大開大闔的新做法,任觀光業再符合當前的需要,我們仍然只能撿拾他的牙慧,成不了大器。
※理財周刊520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7700~8100 搶賺區間主流股
◎封面故事:區間主流股 看鋼鐵、紡織、中概內需、電子零組件
◎新聞熱線:李焜耀讚政府有效率 面板之虎失霸氣
◎理財頻道:氣候大異常 農糧能源股發燙
◎理財頻道:恆指跌幅深 中長線布局首重內需
◎本周關鍵強股:農曆7月到 主力盤帶頭衝
◎產業追蹤:租不如買 北市房價7年漲1倍
◎產業櫥窗:LED產業將進入全盛期 集團大比拚
◎能量論台股:柯建維-台股先作區間整理 8千上下不宜買進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2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