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發現粗食好味道》 我們的農場生活

文/蘇富家(塘塘)、早乙女修    

(照片/原水文化出版提供)
其實我和早乙女老師對園藝和農事可說是一竅不通的門外漢。當我們興沖沖種了許多作物,例如高麗菜這種原以為相當適合的高冷蔬菜,才發現過了半年竟都無法長大。我們感到很疑惑,請教山下的農友才知道,根本是土壤不夠肥沃。


原來我們農場的土質是屬於黏土層,養分不夠,多數植物都無法種植,因此,必須改善土質、提昇地力(指土地的肥沃指數)。


一般而言,要讓土壤肥沃,只要加入化學肥料即可,但這種做法對土壤和環境傷害較大,而且如果要這麼做,我們當初就不需要來這座原始的農場接受磨練了。


我們的初衷是一切必須以最環保的方式進行,所以要改善地力的唯一方式,就是以最有機的堆肥方式施肥,速度雖慢,卻是最好也最根本的辦法。因此,我們想辦法將果皮、菜渣曬乾,拿到山上當肥料,一小片、一小片地堆放,讓效果慢慢顯現出來。


為了增加堆肥效果,甚至連最傳統的「人肥」都用上了。我們在廁所裏設計了一個有蓋子的活動馬桶,以一層肥、一層灶灰(炭火的餘燼)的方式收集,集滿一桶就拿到戶外發酵,大約過了半年左右,氣味都消失後,就表示大功告成,能混合到土壤裏了。


經過緩慢地改變後,我們決定試種一些新作物看看成效,在機緣巧合下,我們找到了明星物種之一的「明日葉」,結果它沒讓我們失望,大放異彩,成為農場中的主力作物。難怪稱之為「明日葉」─給人明天的希望,同時證明了我們改善土質的努力已經成功。


地力變肥沃後,我們的「栽種大計」也終於可以進行了。


說起來,老天還是疼「憨人」的,芒草消退後,沒多久我們就發現,咸豐草、雷公根、車前草、鴨兒芹、艾草、紫背草、魚腥草、金針花……等許多植物,竟然都自自然然地生長了出來,而且繁茂無比。


面對這種情形,我們是既驚奇又驚喜,心想努力了兩三年總算有點成績。再加上從山下溪邊移植過來的金棗、金桔也開始結果,使整座農場更是生氣勃勃。


根據這些年摸索出來的經驗,我們發現順著土壤和氣候的特性,採用「半野生、半種植」的方式最好。不需要多照顧,也不需要讓農場變成種植一大片特定作物的地方。


所以,在我們的農場裏,不會看到東一片明日葉、西一片紅牧草,或是這邊種了一大堆松樹、那裏一整排都是蘆薈;而是一叢矮矮的金線草旁,長了一棵較為高大的松樹,或颱風草和金針長在一起。


不仔細看,還會以為全是雜草呢。只要維持基本的生長秩序,不用過多人為操作,各物種自然就能欣欣向榮。


除了上述植物外,我們更在失敗無數次之後,陸續引進香椿、蘆薈、牛乳埔、金線草、香茅等。此外,更有野莧菜、五葉松、刺五加、茶樹、野牡丹、山茶花、孤挺花、聖誕紅、非洲鳳仙等,各種植物在農場中共生共存,就像「自然農法」一樣。


每當我抓起一把泥土或是一株植物時,不知道為什麼,都能感到一股莫大的滿足,這是以前從來沒有的快樂。


我想,土地與作物想要和我溝通,而我也接收到了。


在農場,農舍是我們棲身之所,雖然我們不太在乎,認為只要有屋頂遮風避雨就好,但隨著農場工作日益繁重,且親朋好友風聞而來,共襄盛舉地幫忙,讓先前主人留下的舊屋舍顯得不敷使用,擴建及改建勢在必行。


首先,我們在農舍外的露台鋪上水泥,再做出遮雨棚,否則沒地方放柴火等雜物。這樣一來,不只多了片空地,且還多個喝茶聊天的地方。然後,更換引山泉水的水管,讓水量更充沛。


另外,因為農舍裏的光線較暗,屋頂也有漏水的問題,我們決定把部分屋頂換成透明罩。除了引進光源,天氣不好時,還能把衣服拿進來晾乾,一舉多得。


直到現在,農舍還有些小地方隨時會進行調整,但住起來總算更舒適方便,也比較不會虧待各路親友了。


這些年下來,農場的物種愈來愈繁盛,不只植物種類迅速增加,連動物也來共聚一堂。山豬愛吃南瓜、芋頭和胡瓜,山羌搶食明日葉,甚至我們的愛犬「木炭」,都把紅牧草當零食來吃。另外還可見穿山甲、松鼠與成群結隊的獼猴,蝴蝶、蜜蜂、蜘蛛更是不計其數。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天人合一、人土不二」就是農場最大的特色,我們就在大自然裏,就在大地之母的懷抱裏,萬物就像我們的兄弟姐妹,牠們來拜訪,是再自然也不過的事。我們歡迎所有的植物、動物,因為,這裏就是大家的家。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10年8月號】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3448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講義雜誌一年12期(月底出刊) (此方案09/26止)以收到款項為 0 168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