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的高溫,雖然讓人因不想動而變得慵懶;但也有人逆勢操作-或走向山林、或奔向海洋、或穿梭遊樂區,徜徉在寬闊的山海間、享受親子之樂。尤其是在暑假的尾聲,出遊的人可說絡繹於途!
建築
從土地長出的單面山
我與堂哥全家為了省門票錢,決定搶在預定10月正式開館、收費前的免費試營運期間,到蘭陽博物館來趟知性之旅,搶先體驗「宜蘭就是一座大博物館」的風情。
籌建長達19年的蘭陽博物館,於今年5月開始試營運以來,因碰上暑假、宜蘭童玩節以及出海龜山島賞鯨豚的熱門時段,使得這個寧靜的小漁村變得熱鬧非凡,一部部的大型遊覽車、自用車、摩托車,將停車場塞得滿滿的,甚至擴延到環港路邊,頂著大太陽找車位的確會讓心火上升,但是當你看到蘭陽博物館那造型特殊的建築物時,卻又滿心歡喜,暑氣、脾氣全消。
蘭陽博物館是由姚仁喜先生領導的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建築型式融入頭城北關海岸一帶常見的單面山(一邊陡峭一邊緩斜的礁石)的地景特色,帶著來自礁岩的壯闊而優雅的藍灰色調,傳達出一種由土地中成長茁壯的感覺。
而整座建築的外牆以石材為主,質感所反映出的是單面山因長期海蝕所顯現的特殊紋理;同時搭配玻璃、金屬等較科技、現代的材料,使得外型獨特的蘭陽博物館,不僅有傳統宜蘭厝的元素也充滿著異國風的美學特色。而這樣的建築特色,加上烏石礁遺址溼地的生態環境,卻成了攝影的絕佳模特兒。
遺址
烏石港的哀愁與美麗
從停車場依照路標前進,首先看到的是「烏石港遺址」的勒石。
因港內有塊大又黑的礁石而得名的烏石港,建於西元1826年(清道光6年),在清代是宜蘭第一大港、頭城的重要門戶,當年清廷在這裡還設有海關及砲台,在宜蘭的開拓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烏石港開始啟用並與中國大陸通航對渡距今已有百年,在清代的全盛時期,河道甚至可以直達頭城慶元宮及盧宅前的十三行(屬三級古蹟),各類民生物資都由此進出,許多商賈都是由此出入,也為頭城與烏石港帶來繁華與風光;而蘭陽八景之一的「石港春帆」,就是形容當時商船雲集、船隻來往絡繹不絕的情景。
不過,在1883年(光緒9年)美國大型角版船觸礁沈沒於烏石港口,加上1892年洪水氾濫造成河道改道,導致烏石港漸漸沒落。這樣的礁石淺灘經過百多年的淤積,更使得烏石港失去通商海港功能而沉寂下來,連帶地使頭城的商業榮景也受到打擊。
雖然烏石港沒落了,但它畢竟具有地理優勢與歷史意義—1991年漁業署有感於宜蘭縣漁業資源豐富,漁船眾多,但泊地面積狹小,於是動工興建烏石漁港。2000年行政院核定在烏石漁港區興建蘭陽博物館,並指定烏石礁遺址並規劃為公園,結合各項海洋文化設施,連接頭城舊市區的歷史空間、東北角風景區等,形成一條旅遊廊道,扮演人文旅遊的窗口,展現宜蘭自然與人文的多樣性,再現烏石春帆的風華。
如今烏石港成了海上藍色公路和出海賞鯨的碼頭,大有鹹魚翻生的態勢。
而濕地湖泊中雖布滿布袋蓮,但在微風吹拂下欣賞蘭博的倒影,其實也是種美的享受。
特展
以手創述說生活美學
經過「烏石港遺址」再往前走,會經過一片紅、灰相間且標著「蘭陽博物館」與logo的三角旗幟,之後就是進入蘭博的主體大門。
也許是還在暑假(尾聲),加上免門票,大廳裡可說是人滿為患。服務人員說:「假日裡幾乎都超過萬人次,所以需要作流量管制。」看著排隊拿入場時段牌的蜿蜒人龍,實在為蘭博的超旺人氣感到高興(但排隊的人可是叫苦連天,拿到時段票的人都高興得拍照留念!)不過,我們這次的主要目標是在一樓展出的「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特展」,所以免除排隊之苦。
蘭陽博物館代理館長黃怡芬於文建會的記者會上曾為這次的特展作註解說:「整個宜蘭就是一座大博物館,這次的特展是以『厝內厝外攏是博物館』的概念來做發想,除了希望讓各界進一步體認宜蘭豐厚多元的文化之美外,同時更希望讓各社區透過與設計師的激盪交流,創造出一種全新的美學新體驗,並能持續以『手創』的精神,讓那些由土地滋長出來的精采故事,以各種有創意的美麗形式,在我們的生活中繼續訴說、傳承。」
因此,這次的「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特展」活動,最大特色就是聚焦在宜蘭社區、傳統工藝師與設計師共同創作的生活美學作品,他們從社區的人文特色出發,找出特色元素與媒材,再經由設計師的創新思維與手法,激盪出兼具實用、美感及在地文化內涵的生活創意品。
參與的社區與單位有:宜蘭信義社區、珍珠社區、港邊社區、鄂王社區、大二結社區、思源社區以及鑑湖堂文化協會、討海文化保育協會等,成就這一場宜蘭生活美學饗宴。
饗宴
厝內厝外攏是博物館
進入特展區,彷彿走入時光隧道,不管是木頭雕刻的蜻蜓或是蝴蝶,栩栩如生得讓人想起小時後到野外遠足時的情景,也很想伸手去把牠們抓來把玩一番;而用寶特瓶作胎底的紙燈罩,讓人躍躍欲試地也想自製一個來試試;「請桌」則是用快速投影的方式顯示以前請客吃飯的情景-採買青菜、豬肉→殺雞宰鴨→飯桌鋪上報紙→上菜→飲料→夾菜、狼吞虎嚥→吃飽囉→收拾碗筷→洗碗筷→乘涼聊天…,圍觀的年長民眾們,還會適時向同來的年輕人講解其中的樂趣哩!
也是魚米之鄉的蘭陽平原,工藝設計師們更利用這樣的特色,以生態的角度,觀察社區鳥巢中的小鳥進出館內覓食與撿拾稻草築巢的實際情形,發想設計出用稻草編織成大型鳥巢、餵食器、稻草椅子等,不但精緻有特色,而且讓人有「我也想要擁有一個、想把它帶回家」的遐思。
紙作成的蠶寶寶造型燈罩,讓人懷念起那曾經摘桑葉養蠶、讓蠶寶寶在斗笠骨架上攀爬吐絲,製成蠶絲斗笠的無憂歲月;而鋪上韓國草的野餐桌,則好像是在提醒忙碌的現代人,應該要出去走走、放鬆一下囉!
而將討海人在船上用來集魚的燈泡製成家裡幸福的明亮,以及藉盤上的龜山島寓意回家的味道等等手創藝品,在在讓人既有著一種對舊感動的綿綿依戀,更充滿著一種對新思維創意的擁抱;對於這樣來自生活素樸的美感與創意美學的交響合奏,心中充滿的是驚豔和悸動。
「手創蘭陽-宜蘭生活美學特展」,以「手創」的誠摯,將在地文化內涵與當代設計美學一起融入家居生活,讓共同的記憶延續了感動、集體的行動製造了彼此緊密的關係,也開展了對話,也發生了新美學。
趁著休假日,趕緊到太平洋畔的蘭陽博物館,享受「厝內厝外攏是博物館」的小品藝術饗宴吧。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呂秀蓮部落格
http://annettelu.pixnet.net/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