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中肄業的雲林鄉下人王陽發,在中國創造出「迪歐咖啡」的餐飲品牌,從五十萬元人民幣資本起家,六年後獲得國際私募基金凱雷以二千一百萬美元,入股二○%,以此推算迪歐咖啡的市值已經達到一億美元。
在二○○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國際私募基金凱雷投資集團旗下亞洲增長基金(CAGP)投資上海台資餐飲連鎖企業「迪歐咖啡」二千一百萬美元,入股二○%。
來自台灣的迪歐咖啡創辦人王陽發,究竟如何在中國眾多餐飲品牌中脫穎而出,得到這個全球舉足輕重熱錢大鱷的青睞?
相較於代表美式咖啡文化的星巴克著重效率、標準化;成立七年的迪歐咖啡則創造出中式的咖啡文化,上千平米的店面,寬敞大氣、暖色調的巴洛克設計、巨大的希臘式圓柱,以咖啡和簡餐的複合式餐飲為訴求,迪歐得到中國三十歲以上白領消費者的支持。
○一年,王陽發以人民幣五十萬元創業,在○七年就把總營業額衝到人民幣九億元(包括三成加盟店);不僅在營業額上快速成長,在分店家數上,迪歐也打敗星巴克、兩岸咖啡等中外對手,在中國二十三個省市設立超過三百家店,成為中國商務部統計,本土休閒餐飲業百強中的第一名。
台灣人稱霸中國咖啡市場
在中國餐飲市場拿下這個榮譽的不是中國人,而是來自台灣雲林鄉下的創業家王陽發,在創立迪歐咖啡前,他是另一家台資著名咖啡店——上島咖啡的三位創始股東之一,但是上島咖啡股東間的不和、爭議,讓他無法專心經營,「我以前把門全部關起來,現在做自己的品牌,加上外資入股,可以說被迫把門打開!」他說。
○一年創立迪歐時,為了避免與上島、星巴克正面衝突,王陽發決定走不同的經營路線,上島、星巴克在上海、北京的一級戰區密集開店;王陽發則跑到郊區、二級城市開店,而且一開就是一千平米的大店,一時間同業都摸不著頭緒。
像酒店的豪華咖啡館
○四年迪歐北京廣外店開張,一家咖啡店占有三層樓的獨棟小樓,而且都用迪歐的綠色裝潢,引起北京人的議論,「哪有這麼大的咖啡館?是酒店吧?」
迪歐咖啡的確已不是單純的咖啡店,懷舊風格的大坪數空間中,咖啡香味只是吸引客人的媒介而己,「咖啡只是載體,服務和體驗才是迪歐的核心!」王陽發坦白地說,在迪歐不只可以喝咖啡,還可以吃到牛排及其他餐點,主要目標就是為有錢的中國上班族提供一個有品味的休閒空間。
走進充滿古典氣息的懷舊空間,很難相信打造這個休閒王國的,是一位連高中都沒畢業的台灣人。
王陽發出生於雲林鄉下,年少輕狂的歲月,因為不愛念書,加上喜歡打抱不平,一次打架意外被學校退學。在虎尾高中肄業後,因為學歷低又沒有一技之長,他四處打零工,直到二十六歲退伍,還是一直找不到適合的工作。
不富裕的父母擔心他沒有固定工作會學壞,拿出辛苦攢下的台幣十萬元,讓他創業。「我向銀行貸款台幣四十萬元,承包經營退輔會液態瓦斯的業務,開起一人公司,整整兩年時間,我只休息二天,每天扛瓦斯桶送貨,因為這是我父母給我的辛苦錢,而且又有貸款要還。」他學會承擔責任。
不只注資 更親自參與規畫
他很清楚自己沒有喊苦的權利,每天風吹雨打,只為賺一桶幾元的毛利,但因為過度工作,結果導致腰椎職業傷害。直到現在,只要天氣變化,他的腰就會疼痛不已。
勤奮,讓他還清債務,也賺進第一筆百萬資金。後來腰椎越來越痛,他就改行去承包台灣省酪農加工廠的士林經銷商業務,八年間,業績成為全國一百家經銷商的第一名。
一九九七年,他應朋友之邀,在深圳創辦上島咖啡,他拿出約台幣四百萬元資金,入股三○%。起初的念頭只是自己喜歡喝咖啡,就算不賺錢也沒關係;但對任何事業都全力投入的王陽發,還是親自投入了上島咖啡的創業過程。小到杯盤設計,大到餐廳裝潢,沒有做過咖啡廳的他,土法煉鋼,一步一腳印,結果漸漸做出興趣。
「創業再辛苦都沒有關係,但當時最痛苦的事,反而是情感上的割捨!當時和我們一起打拚的朋友,因為草創時期還可以跟上公司規模,但草根性比較強的他們,沒有足夠的專業去應付連鎖企業的發展,我經過深思,只好請他們走路,三位副總級台幹都是十多年親朋好友。」為此,王陽發背負忘恩負義的罵名,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溝通協調、整頓上島咖啡。
但是該來的還是躲不掉,上島的七名股東因經營理念落差,後來紛紛自行另創品牌,甚至對簿公堂。他苦笑說,當初,他是被迫創立迪歐咖啡。為避免上島經營權紛爭的歷史噩夢重演,他和家族成員決定百分百持股迪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