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本《情義在我心—徐立德八十回顧》新著,將是百年動盪的大時代中,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在台灣經濟發展、民主轉型與兩岸關係突破過程中的詳實紀錄。作者第一手的分析與直接的參與;兼有現場感與歷史感。
80年前作者出生於湖北漢口,14歲隨雙親來台,22歲在台灣行政專校畢業,高考及格後分發到考試院擔任薦任科員。他很可能就像大多數公務員一樣,奉公守法、默默工作,然後按部就班地退休。
但是他勤奮好學與力爭上游的個性,以及工作上的優秀表現,在極年輕時就脫穎而出。29歲取得了政大政治學碩士,31歲就被派至美國美利堅大學進修八個月。
40歲以後歷任財政部常務次長、省財政廳長。50歲時,他在事業上達到另一高峰:擔任財政部長、國民黨中央委員,並選為美國艾森豪基金會得獎人。從那時(1981)起,徐先生就在台灣政壇占了一席之地。
從回憶錄第二部開始,他的從政生涯就與台灣經濟發展、國民黨盛衰、李登輝執政、總統大選,及連宋的分與合、兩岸關係的突破,密切相關。這是關心台灣發展的海內外人士,不能錯過的部分。
(二)
被認為是「青年才俊」的徐先生,擁有很多特質:才思敏捷、有說服力、做事幹練、做人細心、並且潔身自好。他可以廣交四方朋友,但不失分寸;他為了把事情做好,可以委曲求全。他的決策可以有彈性,但把握住原則。
這正是台灣走向民主過程中,政治人物所需要的條件:廉能、認真、肯做事、有效率、會溝通、能調整。
40歲起,徐先生在財經部會擔任次長,然後擔任財經二部部長,開始逐漸「接近」權力核心人士。除了經國先生,他特別受到孫運璿、李國鼎與費驊三位先生的賞識。
然而政治的詭譎多變,54歲時因十信風暴坦然辭去經濟部長,雖然問心無愧,但終有壯志未酬,寫出「十信下台留有遺憾」的內心感受。文中他寫著:「我極喜愛經濟部這份工作,也認為適合我的個性。當時的確也全力投入,不眠不休地工作,希望在學者專家企業界共同努力之下,有計畫地將台灣的經濟往前推進。」 抱著失落,選擇去哈佛大學進修,那是一段放空自己與放眼天下的難得歲月。一年後得公共行政碩士回到台灣。
我記得1986年暑假在台北,他剛從哈佛回來,聚在一起談起他選過Robert B. Reich、Ezra F. Vogel(傅高義)的課,又細讀Arthur Okun的書:《Equality and Effciency:The Big Trade-off》。這些著作也正是我在美國教書時常引述的,我們談得興高采烈。記得曾告訴他:「我的志趣就是推廣這些理念,你的才華就是要把這些理念變成適合國情的政策。」
等待再被重用的那二年,是他一生中難得的沉潛。
(三)
1988年8月,徐先生進入國民黨財務委員會任主任委員,主席李登輝成了直接的長官。他的事業在62歲(1993年)時,再攀高峰。那一年2月連戰組閣,他出任行政院副院長(並曾兼任經建會主委一年半)。從那一刻起,徐先生就是權力核心之一。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9月號;訂閱遠見雜誌知識庫;訂閱遠見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