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是唯一的布置,
安靜是唯一的要求,
時鐘滴滴答答的走著,
教室裡只聽見唰唰的翻書輕聲,
孩子的臉或專注,或微笑,或皺眉思考,
有時甚至傳來噗嗤的一笑!
這個動人、溫暖的寧靜畫面,停格在美國、日本、韓國和台灣的許多中小學教室裡。孩子們在這個時刻讀自己喜歡的書,沒有考試、不為成績,單純的享受文字帶來的喜悅。這樣的閱讀經驗累積出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終生受用。
全世界的大人已經有共識:閱讀能力才是孩子終身學習的關鍵能力。OECD的「國際學生評量計畫研究報告」也指出,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而歐、美、日、韓的長期推行和研究都證實,「晨讀十分鐘」是引發國中小學生閱讀興趣、進而培養主動閱讀習慣最有效的運動。若在小學到高中這段人生的黃金學習期,養成「晨讀十分鐘」、獨立閱讀的習慣,書,將成為孩子一生內心力量的泉源,陪伴他度過人生的風雨陰晴。
拋開一切去讀
「晨讀十分鐘」其實是「大家一起讀」的代稱。在美國,它稱為「持續默讀」(SSR,Sustained Silent Reading)、「自由志願性閱讀」(FVR,Free Voluntary Reading) 或「拋開一切去讀」(DEAR,Drop Everything And Read)。幾個名稱都反映這件事的主軸:持續讀、孩子自己讀、沒有負擔(不以學習單或讀後感去檢核)、喜歡讀(所以拋開一切)。
從六○、七○年代起,美國中小學推行默讀已久。直到如今,默讀已經完全融入學生的學校生活和課程,不僅限於早晨,午餐前、午覺前、放學前、各種零碎時間,甚至直接在課堂中,老師、學校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從十分鐘到三十分鐘不等。
最近十年,默讀運動流傳到日本、韓國,在亞洲掀起一場寧靜的閱讀革命。
在日本,高職老師大塚笑子與林公,受到美國﹁持續默讀運動﹂的鼓舞,從一九八八年起在自己班上推動「晨讀十分鐘」。結果,讓沒有閱讀習慣的高職生脫胎換骨,影響之大,從一個班級到全校實施,至今全日本已經有兩萬六千多所小學、八千多所中學、兩千多所高中加入,創下將近一千萬個孩子共同參與晨讀的奇蹟。
晨讀十分鐘,打破「孩子愈大、愈不愛看書」的魔咒。日本《學校讀書調查》二○○九年五月的最新數字顯示,完全不看課外讀物的日本小學生,從二○○○年的一六‧四%降到五‧四%,創三十年來新低。小學生平均一個月看課外書的冊數,也從六‧一本增加到八‧六本。
不看課外讀物的初中生,近十年來,從四三%降到一三‧二%;高中生更驚人,從五八‧八%降到一七%。平均一個月看課外書的冊數,初中生從二‧一本增加到三‧七本,高中生則從一‧三本增加到一‧七本,比以前進步許多。在少子化最激烈的十年,日本兒童讀物的銷售與出版量反而逆勢竄升、倍數成長。各方一致歸功:晨讀十分鐘。
韓國從六○年代開始萌芽的閱讀運動,都強調以「量」為主的活動,一九九九年,韓國在國際閱讀能力排名第二十七名,掀起教育界的反省檢討。看到日本晨讀的功效,韓國也開始引進晨讀十分鐘,試圖將閱讀從「量」的增強,轉變到「質」的提升。
為什麼一定要晨讀十分鐘?
全世界都把晨讀、默讀,每天固定閱讀的時間,列為學校閱讀教育的重點,這看似簡單隨意的「十分鐘」,為什麼要成為先進國家大張旗鼓推動的政策?
晨讀十分鐘牽涉兩個重點:
1.習慣的養成
閱讀並非天生的能力,需要時間和經常的練習,尤其是來自沒有閱讀習慣家庭的孩子,更需要學校那段固定的默讀時間,奠定獨立閱讀的自信和能力基礎。英國兒童文學家艾登‧錢伯斯在其重要著作《打造兒童閱讀環境》中主張,要培養孩子成為一位「讀者」,一定要撥出時間來,讓他們能持續閱讀。但並不代表學校和教育單位可以「放心」的期待孩子在家自己讀。因為很多孩子來自沒有閱讀習慣的家庭,常會因為電視犧牲閱讀時間,在他們的世界裡,閱讀並沒有被視為是生活的一部分。這是為什麼歐美日韓等先進國家,要把晨讀或持續默讀的時間,「置入」為學校的重要行程。
2.主動閱讀,提升動機
晨讀運動強調自己選書自己讀。美國閱讀研究學者凱雷.比爾斯(Kylene Beers)表示,習慣自由選書的小孩,比較有可能會在課後繼續閱讀。
許多針對全班共讀的研究證實,經過晨讀運動的孩子,原本不想讀的孩子也會要求讀更多。而且原本只閱讀簡易書籍的孩子,在獲得基本知識和品味後,也會深化和廣化閱讀內容的難度。
默讀的書籍由孩子自行選擇,只要不是教科書、不是溫習功課,都可以。班級圖書館除了孩子的夢想書單,藏書應包括各種不同的難易程度、類型,孩子們也可以推薦自己喜愛的書請老師閱讀、購買。「老師不再是閱讀路上高高在上、唯一的選書人,選書管道暢通,也有很大的彈性,」常住美國麻薩諸賽州的幼教專家李坤珊分析。她從自己任教的蒙特梭利學校,以及一雙子女就讀的美國中小學觀察,閱讀因此自然內化成為孩子的生活習慣,不再需要特別提醒。
逐步逐年落實推動
二○○七年,天下雜誌邀請日本晨讀發起人大塚笑子,以及韓國《晨讀十分鐘》一書作者南美英來台,分享晨讀運動經驗,感動了許多山巔水湄的老師和校長,開始以一己之力在自己的班級和學校推廣晨讀。
兒童文學作家、南投育樂國小老師王文華,在推動班級晨讀之前做了許多努力和錯誤嘗試。最初,他選了六百本必讀的書單、「丟書給孩子讀」,然後要求他們寫讀後心得。每學期看到孩子「痛苦的」寫出「落落長」(台語,很長)的心得,他都以為自己「很成功」的帶動了閱讀風氣。後來,他舉辦閱讀闖關活動,活動超級精采,大家玩得很高興,好像也很成功。但他發現,孩子只是在「玩遊戲」,和閱讀也沒有關係。直到他開始推動晨讀,每天十分鐘,學生和老師一起安靜下來,各自自由自在的看書,才真正讓閱讀內化成孩子生活的習慣。
台中市和苗栗縣政府,則透過政策規定,由上而下全面推動。台中市採用由點到面、逐步、逐年落實的推動策略。兩年前,先遴選出十所有意願、有推動辦法的小學試辦晨讀一天。經過示範、分享、宣導,下學期試辦晨讀兩天;一年前再加一天,結果參加的中小學九九%做到,而且其中六成已經實施每天晨讀。於是,從今年暑假過後,台中市將全面實施晨讀十分鐘。
苗栗縣不僅規定全縣中小學師生、行政人員、校長都要晨讀,連縣府公務人員也要人手一書。苗栗縣教育處處長彭富源強調,學校的每一段時間,都是眾家必爭的「資源」。看似容易操作的晨讀,如果沒有政策的全面背書和支撐,單獨靠老師或校長,很容易無疾而終。譬如要在中學推晨讀,挪開考試時間,就會遭到部分家長和教師的反彈。「學校推閱讀是很功利的,如果你不用政策的力量去導引,他就會用來寫考卷、讀參考書,」彭富源點出台灣教學現場的困境。
非做不可的影響力
當電視與網路佔據大部分的休閒時間,平面出版市場每下愈況,孩子的課業壓力愈來愈沉重,讀書風氣愈來愈式微的今天,風起雲湧的晨讀運動,到底造成怎樣的「沉默的影響力」?
影響力1▼提高孩子的閱讀力
美國學者史提芬‧克山及其他好幾份探討晨讀運動對學生影響的研究都顯示,參與過晨讀十分鐘的學生在閱讀測驗上,其閱讀技巧和單字量都比參加前進步許多;對閱讀會比未參加過的學生抱持更積極的態度,也會養成較好的閱讀習慣。
美國一項針對「晨讀運動終止後」的調查發現,學期中有參與晨讀運動的學生,在暑假期間的閱讀量明顯高於沒有參加過晨讀的學生。研究顯示,晨讀十分鐘確實改變了學生的閱讀習慣,即使活動終止了,學生仍會主動看書。
影響力2▼提高孩子的學習力
全世界的學術界都肯定,晨讀有助孩子學力的提升。
日本廣島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山崎博敏,在二○○八年出版的《提高學力的晨讀:每天十分鐘的奇蹟,檢證學習效果》書中,以大量的數據證明,晨讀運動跟日本全國學力調查的成績之間,有高度相關。
他指出,實施晨讀運動的小學,不只國語的成績明顯高於其他未實施晨讀的學校,也帶動數學學力的提升。此外,比起在學校晨讀的孩子,經常在家庭閱讀的孩子,國語和數學的表現也更為突出。
台灣教學現場也有明顯的回饋。苗栗縣致民國中導師梁語喬帶了三年的畢業班,今年的基測平均成績高於苗栗縣國中生總平均二十四分,獲得苗栗縣基測傑出班級獎。梁語喬並沒有每天加強學生寫測驗卷的能力,而是帶他們進入晨讀世界。從國一起,她就規定班上孩子週一到週四晨光時間,考完各科考試不能發呆或睡覺,只能看課外書。週五則是深度閱讀,有四十分鐘可以看書。因為梁語喬分享自己讀龍應台《目送》的感動,全班一半的孩子也因此細讀。後來,還挑釁的問她,有沒有看過《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梁語喬高興的分享基測成果,還說,「推閱讀怎麼那麼容易就上手?」
影響力3▼穩定孩子的情緒和個性
持續帶晨讀的老師,都會很驚訝的看到孩子靜下來、內化的力量。日本晨讀推手大塚笑子記得,當她以體育老師的身分,在排除周遭懷疑、反對意見,持續推動班級晨讀一段時間後,成果慢慢展現。她請夥伴林公老師來參觀,看到大家可以這樣安靜進行晨讀,林公老師感動得流下眼淚。
大塚笑子對《每日新聞》表示,「晨讀十分鐘」不僅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有助全體成績向上提升,也讓情緒容易起伏的學生不再那麼衝動、感情用事。此外,讓不愛念書的孩子開始喜歡閱讀,遲到的人數減少,讓第一節課在閱讀的情境下自然而然的開始,教學效果更好,有助於心靈的豐富與人際關係的發展,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有自信。
影響力4▼平衡電腦和書的吸引力
大人也許一廂情願希望孩子愛看書後,就會忘掉電腦。教育學者李坤珊分析,電腦的吸引力是無法被取代的,因為那是孩子同儕的共通語言、交友方式、工作場域,如果去防堵,反而會到處流竄。但閱讀的習慣讓孩子同時知道,「書裡也有趣味、迷人的世界,也很好玩,」李坤珊提醒,這反而可以取得一個平衡。她從兒女可以從玩電腦、再轉換到閱讀,發現「電腦和書籍的樂趣是不同的,因噎廢食或沉迷上癮,都不是平衡的狀態。」
※延伸閱讀:
‧全面啟動,晨讀十分鐘(下)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0年09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