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勞工委員會13日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全產總所領導的工會與勞工團體盼基本工資,由3年前訂定至今的新台幣17,280元,調高到17,800元,(計算基準是以台灣省最低生活費平均每人每月9,829元,及內政部統計勞工每人平均扶養1.25人為計)。
勞資對於「基本工資」的爭議,可說是「社會貧窮線」或是「基本溫飽線」的決戰,中產階級消失,台灣社會日趨M型化,其中青年貧窮化更是世代噩夢,22K的方案拉低了高學歷社會新鮮人就業薪資,現在要成為「基本工資」,還要仰賴執政者及資本家的施捨。
工讀生休學 店長也叫苦
「父母供不起我上大學,我就一個人上台北半工半讀、申請就學貸款。店裡面生意好,但老闆不願意多聘人手,去年有大約4個月的時間,我每天都要上大夜班,時間從下午6點到隔天8點,這樣根本不可能好好讀書,上學期我就休學了,身體也搞差了。
算起來那幾個月工時都超過300小時,薪水…老闆是有多給一些加班費,但是也不過25~26K左右。」—小琦(21歲)某私立技術學院休學中,林口某知名咖啡店員工。
「即使我讀高中夜間部,但還是負擔不起每學期超過3萬元的學費,我知道我比較笨,書念不好,考不上公立學校。因為下面還有兩個弟弟,高一上學期念完我就念不下去了,每天去店裡面上班,每小時只有80元,老闆夫妻倆因為工廠遷到對岸被資遣,靠僅存積蓄200~300萬加盟咖啡連鎖,事實上這個市場早就飽和了,老闆自己每天都忙得跟狗一樣,所以我也就認了,只是每個月不到18,000的薪水,我不知道未來在哪裡?」—小瞳(17歲)休學中,某知名咖啡店員工。
「賺不了錢!你看扣掉水電、房租、人事、物料,月盈餘大概就4~5萬,不過就是我們夫妻倆的薪水,但是我們可是每天工作12小時!算起來時薪也不到95元,你們宣傳勞工權益是很好啦,但是現實就是這樣。
錢都是給總公司賺走了,你看,還在中國大陸開一堆分店,荷包賺得滿滿,我太太又有了,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幾乎沒有時間管小孩在幹麻,只能把她每天送去安親班,晚上9~10點把她接回來,我真希望她一瞬間趕快長大,政府叫我們生,我們哪敢生啊!生了誰來養?」阿偉(32歲)連鎖餐飲加盟店長。
失業長期化 勞工貧窮化
以上三個案例,都是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胡孟瑀,在台灣智庫於9月12日舉行「經濟為誰成長?-從生活貧窮化反思台灣經濟發展策略」之台灣思想坦克論壇,為關心生活貧窮化問題,所提出的具體個案。
台灣智庫「經濟為誰成長?-從生活貧窮化反思台灣經濟發展策略」之台灣思想坦克論壇中,首先提出一個警訊,台灣GDP成長,勞工的薪水竟不動如山,台灣勞工到底有多窮?中國今年全面調高基本工資到20%後,其企業僱用一名深圳員工成本幾乎與台灣最低工資相差不遠!
台灣以1995年和2009年來比較,每人平均月薪雖成長19.18%,但把物價上漲因素考慮進去,每人平均每月實質薪資則只成長2.19%。驚人的是,若與同期各國及中國沿海省市表現相比,韓國成長了114.55%,新加坡成長了74.52%,中國北京成長了494.84%,上海市成長了584.87%,廣東省成長了2481.84%。
文化大學勞工關係學系助理教授李健鴻分析,台灣勞工貧窮化原因在於「失業長期化」。他表示,去年金融海嘯時期的失業率始終維持在6%以上,失業人數大增為66萬人以上,其中失業一年以上的長期失業者人數,從2008年10月的7萬人持續增加為2009年12月的11萬2千人,至今年2月更已經升高到11萬8千人,創下歷史新高記錄,經濟景氣雖已好轉但失業率仍在5%之上,可見失業問題並未完全解決。
再者,非典型工作者增加亦是不能忽視的原因之一,李健鴻表示,部分工時工作者從2001年的10萬2千人增加為2009年的36萬8千人,臨時性工作者人數則從2001年的12萬5千人增加為2009年的17萬7千人,派遣工作者人數更是上升明顯,從2002年的765,74人增加為2009年的339,027人。
非典型勞工受到「彈性剝削」傷害也越來越深,薪資收入與基本勞動權益都被剝削,部分工時工作者的平均薪資從2001年的24,038元下降為2008年的18,036元,降幅達到25%。
產業移中國 引發失業潮
李健鴻表示,回顧10年經濟部統計數字,2000年1月時,我國製造業海外生產比重僅12.28%、2002年10月首次超過20%、2004年4月首次超過30%、2005年6月首次超過40%、今年3月則超過50%,總計10年來製造業的海外生產比重已增3倍,可見台灣整體製造業產業外移趨勢嚴重,首當其衝的就是工廠作業人員,其次是中低階管理人員,引發嚴重失業潮。
「產業外移最可怕的還是向中國傾斜!」監察院也在10日舉辦「人權工作保障研討會」,討論勞動人權,其中,台大國發所辛炳隆副教授指出,台灣由於在出口方面,受到中國經濟興起影響,台灣對中國出口比重由1996年的17.63%,增加至2009年的30.48%,高資本密集與高技術密集占出口比率,到了2009年時已分別高達58.33%與51.64%。
對中國投資方面,也由1996年的1,229.24百萬美元,增至2008年的9,843.36百萬美元,累計金額82,703.05百萬美元,占全部對外投資的58.08%。資本外移也帶來勞動力的外移,辛炳隆教授估算,2007年台灣約有33萬人至中國工作,其中以學歷來看,專科及大學以上者占58%。
萬物都漲價 唯薪水不漲
辛炳隆也指出,因應全球化競爭,企業對於部分工時、定期契約工、派遣勞動等非典型僱用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勞工也迫於失業壓力,對於非典型僱用的接受度提高。根據國外經驗,非典型僱用雖有助於解決失業問題,但也可能產生「新工作貧窮」(New Working Poor)的問題。
遺憾的是,青年或勞工面對這樣的貧窮化,竟無能為力!高雄大學財經法律系助理教授林良榮指出,台灣的集體勞資關係具有下列三種特質:一、未有強烈階級的勞工意識,一直存在「黑手變頭家」的勞動文化,勞工在階級定位上,往往未有清楚的認知,甚至在「身分認同」上出現排斥的心態。
二、中小企業層次的工會型態,難以展現勞工的集體力量,「廠場工會」因組織會員不多,財務有限,展現出的集體力量有限,工會難保其自主性。三、「國家統合主義」色彩濃厚的勞資關係,國民黨為使工會成為黨機器的基層組織,以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乃積極的扶持與掌握工會。
去年教育部所推出,媒介大專畢業生至企業實習所謂的22K方案,現在反成為勞工團體要求的「基本薪資」,實說十分諷刺。在萬物皆漲、薪水不漲的時代,「窮忙,窮忙,越窮越忙,越忙越窮」,恐成為這一輩年輕人的生存情境與歷史宿命。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呂秀蓮部落格
http://annettelu.pixnet.net/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