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好喜歡聽廣播節目,不論藝術、文學、電影、音樂、戲劇、天文地理或生活講座等節目。節目中的專家,總能精彩地帶著我遨遊主題的世界。最重要的是,我可以不浪費時間,一邊完成手邊事情,一邊吸收他人的生命精華。因此我常在演講時與會眾分享,聰明人懂得在別人的故事裏,反省著自己的一切。聽廣播也有一樣收穫,可撞擊出不同觀點的火花。
今天不是端午節,但聽見關於屈原的故事。我們求學時期的課本教育,所了解的屈原是愛國詩人。但此刻故事的核心意義,讓我重新看到不同時代的人,對待生命都會有相同的態度。那就是無論古今,皆存著個人的執著,與堅持一定要「聽我的」處世哲學。不順心的結果,便以毀滅生命來面對自己的不安。我在台灣大力提倡,孩子應在生活教育裏落實培養各種能力,當然包含逆境時的對應之道。對於屈原的故事,我有不同角度的反思。
同樣是關心國事的政客,有趣的是台灣現今的政客憂國憂民者少,吵吵鬧鬧只為特定人士的權益修法者多。大多數政客退位後,即刻成為大企業之主。哪像戰國時代的屈原,在楚國的政治舞台沒有了勢力,被襄王流放到江南,看到自己數十年來的努力與堅持,歷盡曲折竟是失敗的結果。即使屈原潦倒困頓、滿懷憂慮,此時掛心的依然是國家的前途。已經是淒風苦雨的生命還想要拯救楚國,寫完〈哀郢〉後抱著個人的理想,晉見襄王被拒。路上屈原遇見了一位充滿生活智慧的漁父,勸他:「做人要隨波逐流,與世推移,別固執在沒法兒實現的理想世界呀。」屈原回說:「我的身軀、衣物都是乾淨的,外面的世界為什麼都如此污穢?我寧可赴湘流葬身魚腹之中,也不願同流合污。」性格果真決定命運。
以現在的時空回頭看歷史故事,這是自我要求甚高的性格,與凡事一身攬,過度負責任的結果。我多麼喜歡孔子教導我們的生活方式,那就是「接受生命」的每一個狀況。特別是要留住生活中,點點滴滴的任何一種美的感動,生命才能處在平衡之道,情緒才有所出口。
思及此,我有一個關於「接受」而改變生命觀點的自身經驗故事。小時候母親總是非常嚴苛地,複檢我在家裏打掃清潔時的成績。常常我只會拖著掃把,清掃大家會經過的通路範圍。而最終母親總是牽著我走到一扇門旁,把房門一拉說:「門後角落也要記得清掃。」當時我很生氣為什麼要如此囉唆,長大後忽然明白,心裏的角落更要常常清理,才能清心。那時候也見母親取枝長柄帚,滾繞著屋頂邊緣清理惱人的蜘蛛網。那時候我們見網則清,見蜘蛛就滅。
就在年過半百之時,有機會棲身在充滿變化,與田園綠大地的自然樂章為伍的居家環境後,我終於體悟「接受」任何生命狀況改變的真實意涵,從此生活態度便無所限制,自在無比。剛遷入屋宅,四周窗口總是牽引滿滿的蜘蛛網,下雨天它們倒像一串串的水晶珠簾,可養一時之眼;但當四周風起時,那一串串強而有力的網面,風飛沙過後像極了正在孵化的蟲孢,令人不舒服。
農忙時期會有許多蚊蟲,一次我正要循慣例清除蜘蛛網時,赫見網上布滿蚊蟲的痕跡。我像孩子般的好奇,把臉貼在窗上專心研究蜘蛛吞食蚊蟲的樣子。有一種感動,原來這就是食物鏈。再仔細一想,對呀,家裏的蚊子好像不多,又何需買電蚊香來滅蚊呢?能有清靜的夜晚讓我好眠,原來四周窗口早有蜘蛛網,這天然捕蚊器的協助。從此,我常心存感激地望著牠們,並與牠們共同生活相安無事。爾後只要朋友來訪,首先介紹的主角,必然是我家的蜘蛛。由於天地萬物的互動關係,啟發了我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因此「窗明几淨」再也不是我生活的座右銘,向自然學習,卻是個人接下來的人生課題。
反觀當時的屈原,若懂得「山不轉路轉」的生活彈性,未知的日子必有無限的發展。如果他也願意傾聽漁父的勸說,接受不完美的生命現況,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可為自己儲備更多的能力,好整以暇地為理想出發而無須結束生命。接受真實生活的人,將會減少對人、對己的抱怨,相對可以得到更多輕鬆的生活態度及方法,來面對一時的困境。
特別是有孩子的教養者,當孩子的學習回饋不如我們的期待時,請在你的堅持與執著的背後,思考生命的意義。是否只要孩子將來有錢吃飯、有錢可花就可以了?還是趁現在就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而不是一定要他們擁有高學歷,將來卻成了典型宅男、宅女,讓他們的心靈流浪街頭,意義何在?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10年10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