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華語電影圈首部全採數位攝影器材拍攝的3D真人實拍電影《小丑魚》問世,這部作品以從小有自卑情結的男主角「吳郭愉」與盲女「雪柔」的戀愛故事為主軸,走勵志溫馨路線,並搭配熱鬧繽紛的小丑表演,再輔以立體影像的臨場感,理應極為討喜,可惜上檔時因行銷經費不足、後繼無力,最後雷聲大、雨點小的《小丑魚》,只「游」出了不到新台幣200萬元的票房。
雖然票房欠佳,但《小丑魚》的細膩運鏡與剪接技巧,以及考量劇情需要而精密細算的「正負視差」影像配置,影片中種種自然、流暢而不刻意做作的3D語言,在在顯示該片導演曲全立駕御立體影像的實力已極為純熟。
於是乎,在《小丑魚》一片後,曲全立儼然成為華語電影圈3D創作者的代名詞,不但侯孝賢為世博台北館監製的、超高難度360度3D環幕電影《台北的一天》得找他幫忙,其他如《五月天 3DNA》立體演唱會電影,也延請他擔任3D技術指導,以避免在「不可能重來」的現場演唱會拍攝中「凸捶」。
台灣之外的華語市場更視曲全立為不可多得的3D顧問,例如目前正籌拍3D版《新龍門客棧》的香港導演徐克,就在近期走訪台灣整整7次,只為了延攬他合作拍片,這段時間深受多名華語影壇重量級人士的肯定,卻也讓他的知名度大增,甚至還贏得「華語3D第一人」的美譽。
看似在「3D熱」中沾光的曲全立,其實在台灣的影視產業打滾已超過20年。今年43歲的他,畢業於基隆商工電子科,由於不愛讀書又缺乏一技之長,退伍時的第一份工作是房屋仲介,23歲時無意間從應徵上攝影助理,而引發對拍片工作的濃厚興趣, 8個月不眠不休地學習,終於被「扶正」為專任攝影師,其後包括《強棒出擊》、《金曲龍虎榜》等紅遍一時的綜藝節目,幕後攝影師幾乎都由他擔綱。
晴天霹靂
由於拍攝手法到位、工作態度認真,曲全立深受影視界多位知名導播的肯定,輩份也從「小曲」一路上升至「曲哥」甚至「曲爺」。其後他離開傳播公司單飛創業,同樣受到青睞,包括老牌歌手吳靜嫻與日本唱片公司合作一系列伴唱帶時,都特別找他來操刀;其他像是白冰冰、蔡秋鳳、沈文程等「大哥大姐級」知名歌手的MV,也多半出自曲全立之手。
名利雙收之後,曲全立的作品種類也漸趨多元,從電視節目、廣告、MV到商品簡介,他只要時間軋得上都來者不拒。「那時候很多人以為我喜歡賺錢,其實是因為我打從心底熱愛影像工作,才會接這麼多case,就算是公司簡介,我都可以把它拍得很『MV』,一點都不覺得無趣。」
他將自己拍攝的3D生態影像翻製成極富教育意義的3D電子書。(攝影/莊坤儒)
像超人一樣的忙碌生活,在2002年時出現了巨大轉折。那時正處事業巔峰的曲全立,竟然無預警地摔倒,接下來左耳就完全失去聽覺。當時台北及林口長庚,發現他小腦內長了一個約拳頭大小的腫瘤,腫瘤內還「包」了6對主管左半部吞嚥、視覺、聽覺和顏面觸覺等功能的神經。
「醫生說,我如果沒有立刻開刀,大概只剩下半年壽命;就是開刀,也有50%的機率會變成植物人或半身不遂。我當時才35歲,老婆還年輕,家裡3個女兒最大的也才讀幼稚園大班,這個惡耗對我們全家來說,真的是晴天霹靂!」
就在這個幾乎已完全絕望的時刻,曾請他拍攝弘法專輯的星雲法師為他介紹了台北榮總的神經外科主任陳敏雄。「沒想到陳醫師竟然一反長庚的說法,認為腫瘤應該是良性的,手術失敗的機率可降至3%。我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勇敢開刀,」曲全立回憶。
走過生命幽谷的3D之路
長達18小時的開腦手術極為成功,曲全立幸運地撿回一條命,不過由於腦瘤位置恰恰牽動著左半部顱面的多對神經,開刀之後,他失去了左耳的聽覺,左眼則變得乾澀、容易積淚水,常因此視線模糊;吞嚥功能則略受影響,有時還會不自覺地出現「乾嘔」;另外像左臉觸覺,則彷彿像「隔層紗」般地靈敏度大減;甚至在手術過後的半年內,他睡覺時都必須借助「眼貼」,才能順利把左眼闔上。
在長達一年學習「與殘缺的左半部和諧共處」的過程中,曲全立對生命有了新的體悟。他決定不要再像過去般盲目拍片,而要留下真正具有個人特色的作品。
也因此2006年HD高畫質數位攝影機興起後,曲全立一面執導《美麗的歌》、《香草戀人館》等偶像劇作品;一面則在閒暇之餘走遍全台,以數位高畫質影像紀錄各地美景及人文風情,其後陸續剪輯成作品於公視頻道放映。
圖為他指導公司的年輕成員拍攝3D。(攝影/莊坤儒)
數位內容之外,曲全立也投入鑽研他一直以來就極有興趣、卻苦無時間嘗試的3D數位領域。但歐美大廠學費不但高昂,更挑明,要學3D還得附帶買他們的攝影器材才行。不服氣的曲全立,乾脆採購兩台德國的3D攝影機後就自行閉門研究。
由於3D拍攝的基本原理是「左右眼分治」,意即須以兩台攝影機模擬人的雙眼,以不同視角拍攝影像,並且在放映時搭配特殊裝置及眼鏡,同時「餵給」觀眾雙眼不同的訊號,才能達成立體效果。因此若拍攝時沒有精算兩台攝影機之間的角度和距離,就可能因影像錯位過大而讓人感到頭暈目眩。
由於曲全立的左眼常因淚水過度分泌而視線模糊,觀看3D時也會比一般人更敏感、更容易覺得不舒服,「再加上起初我不瞭解3D的影像語言,只是沿用過去拍片的習慣,老是把正負視差的影像大尺度地交互為用,結果第一次進剪接室竟看到暈眩狂吐,後來吃了整整一個月的暈車藥才完成剪片工作!」
對於這段經歷,天性樂觀的曲全立笑說,手術留下的左眼後遺症,換個角度來說,也是檢測自己拍攝的3D影像是否合格的最佳指標,「如果拍出來的畫面我看了不會暈,那麼一般觀眾的接受度一定更高,所以我都自嘲自己有『3D』眼呢!」
收益不能只看眼前
投入3D劇情片《小丑魚》的拍攝,對曲全立來說則是另一個重大使命。
「一方面我希望拍一部『沒有髒話與暴力』的電影給女兒欣賞,另一方面則期待展現『台灣也有3D實拍電影的實力』給全世界看,」他說。
由於3D技術已掌握純熟,《小丑魚》的拍攝只花了短短15個工作天即完成,也因此演員費、場地及拍攝支出均壓縮在新台幣200萬元上下。事後票房雖然欠佳,但對曲全立來說,基本收支勉強可打平。
除此之外,《小丑魚》為他帶來的後續效益更是難以估算,「像我之後接拍侯導的《台北的一天》、五月天的《3DNA》等作品,都是千萬台幣以上的案子,再加上現在國內投入鑽研3D拍攝的導演只有我一人,所以各大科技廠商都得找我洽談軟體內容的授權,以便測試他們即將推出的3D面板及播映設備。」
曲全立接下來還將以「嬰靈」和「算命」為題材發展兩部3D劇情長片,「保證故事引人入勝,具有警世意味卻不會流於消費驚悚,」他如此表示。
看來,走過鬼門關,曲全立反而以全新的立體視角為自己開創了另一片天地,這或許也是意想不到的人生收穫吧!
【完整內容請見《台灣光華雜誌》十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