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據台北醫學大學2008年醫務管理學研究所的研究,針對台灣地區2004及2005年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的門、急、住診資料庫分析,使用電腦斷層(CT)及磁振造影(核磁共振、MRI)者共有2189894人次,其中有462179人次在90天之內有重複使用電腦斷層及磁振造影的情況,約占21.1%。
(圖/常春月刊)
依據健保局的資料,經常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及磁振造影進行疾病診療的醫療院所,多集中在醫學中心及財團法人醫院,其中北部醫院最多,占44.66%;在90天內重複使用到電腦斷層掃描及磁振造影的病人人次中,有高達55.27%是在同一家醫院進行。
在疾病類型上,以惡性腫瘤、腦部疾病、診斷困難的症候群高居前3名;至於90天內重複使用率較高的疾病類型依序為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在90天內重複使用的就醫病人人次,以罹患惡性腫瘤、腦部疾病、骨骼肌肉疾病最多;在90天內重複使用人次的就醫科別依次為神經外科、神經內科、急診科;在90天內重複使用率則以血液腫瘤科、放射腫瘤科、感染科為前3名。
亞洲大學健康管理研究所在2005年,也曾依據1997到2004年使用電腦斷層掃描的健保資料進行分析,發現醫療院所使用電腦斷層掃描的次數逐年增加,公立醫院的使用次數雖較私立醫院高,但私立醫院的平均年成長率高於公立醫院;其中,腫瘤、循環系統疾病、損傷及中毒是使用次數最多的疾病型態,癥候、症狀及診斷欠明的各種病態,以及精神疾病的平均年成長率最高。
疾病診療上的利器
新光醫院放射線科主治醫師羅偉業表示,在臨床醫療上,電腦斷層掃描是很常見的一種疾病診斷工具,在急診部門中,病人因為車禍、跳樓或重大外傷就醫,很多時候要進行全身性的電腦斷層掃描,於短時間內診斷是否有腦出血、胸腹腔內出血、多重骨折等情況;對於內科病患,用於鑑別診斷發炎、感染、膿瘍等,通常這種情況下,醫療人員所選擇使用的診斷工具主力是電腦斷層掃描,而不是磁振造影。原因是:
1 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全身,只要花費30~40秒即可,利用磁振造影則要花費數倍的時間,也就是電腦斷層掃描速度快,要花費的醫療成本也較低。
2 磁振造影會吸附鐵質,外傷病人身上可能有鐵砂,會吸附到磁振造影機器上影響判讀,裝有心律調節器的病人也不適用磁振造影。
3 跳樓、車禍等外傷病人送到急診室時,有的情況已經十分危急,病人可能已經呈現昏迷或意識不清的狀態,如果利用磁振造影,病人因為昏迷或意識不清而無法配合閉氣,將無法進行磁振造影檢查。至於現行的電腦斷層掃描技術則比較不受呼吸的干擾,即使碰到無法進行閉氣的病人,掃描出來的影像結果雖然或多或少會受到影響,出現移動性的假影,但仍可然可憑以找出病灶,提供正確的診斷。
4 急診中常見的中風病人,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可以很快地排除掉是否為腦出血的可能性,若不是腦出血,可以在有效時間內使用抗凝血劑,減少神經傷害。
在臨床門診中,醫療人員利用電腦斷層掃描來找出惡性腫瘤的確切位置,檢視是否有侵犯到週邊組織、癌細胞是否有遠處轉移,做為腫瘤疾病診斷的分期,以及手術開刀前的評估,也就是如果有轉移的情況,可能就會終止開刀的診療規畫,直接進行放射線或化學治療。羅偉業說,除了神經系統及頭頸部之腫瘤,大部分的腫瘤疾病,都必須要依照電腦斷層掃描的結果,做為癌症疾病診療規畫的參考。
治療的重要輔助器具
除了疾病診斷上的幫助,在疾病治療上,電腦斷層也扮演重要角色。
1 引流:
臨床上醫療器材的使用原則是,先從簡單、便宜、非侵入性的器具著手,發現病情嚴重需要進一步評估,才會用到複雜、比較昂貴一點的工具。以肺炎來說,一開始醫療人員會請病人先進行X光的檢查,若發現肺炎合併有肺積水或膿瘍產生的情況,就會配合電腦斷層掃描的導引,將積水或膿瘍引流出來,以遏止感染病情惡化。
2 追蹤:
癌症病人在經由化學、放射線、開刀治療後,醫療人員會要求病人定期進行電腦斷層掃描,以了解治療後的療效,並檢視是否有復發或轉移的情況。
羅偉業表示,他曾碰過一名胰臟癌的病人,在短短2~3月間就進行過5~6次的電腦斷層,病人胰臟發炎的情況很嚴重,胰臟所分泌的酵素滲漏到腹腔,形成腹膜炎,有致命危險,醫療人員必須每隔一段時間以電腦斷層導引,將腹腔內的膿瘍、酵素引流出來,並持續追蹤病人的病情。羅偉業感嘆地說,要這樣頻繁地使用電腦斷層也是沒有辦法的選擇,當然,有些時候也可以超音波導引引流膿瘍或追蹤此類病例。
健檢和診療間的偵查工具
在健康管理這一領域耕耘已久的新光醫院多年前引進亞洲第一套256切電腦斷層掃描儀器。羅偉業表示,現行醫療院所使用的電腦斷層掃描儀器機種有16切、64切、256切、640切,16切、64切是基本配備,用在腦部、胸部、腹部、骨骼疾病的診斷已經足夠因應了,要提高切數的主因是為了心臟冠狀動脈的檢查。
「切」的意思代表儀器上的偵測探頭轉一圈可以得到的切面圖像張數,64切是轉一圈可以的到64張切面圖像。64切轉一圈所花費的秒數為0.3秒,但這樣的速度在掃描取相時,對於受檢者的心跳速率仍有限制,因此,利用16切、64切電腦斷層掃描器進行心臟血管檢查時,對於心跳較快者,往往必須服用藥物以減緩心臟跳動的速度,如果病患合併有心律不整、裝有血管內支架或體型肥胖的病人,16切、64切電腦斷層掃描之影像品質表現更是差強人意。
近年來,256切電腦斷層上市了,偵測探頭轉一圈只要0.27秒,此更快速的機器就能在兩次心跳間完成掃描,心臟掃描時間大約只需6~8秒。大部分病人不必服用藥物減緩心跳速度以配合掃描的進行,可節省檢查時間;對於心律不整的病人,相對地提高了檢查的成功率,也不會因為過胖、裝有血管內支架,導致不利於進行電腦斷層檢查。羅偉業也提到,現在的血管內支架材質輕薄許多,不像多年前材質比較厚重,只要不是兩個支架套疊在一起,利用256切、640切的電腦斷層掃描,都可以較以往更清楚準確的看到血管支架內是否有再狹窄的情形。
高切數電腦斷層適用情況
羅偉業說,新光醫院已執行4000多位曾出現過輕微胸悶不適、但未到達疾病發作程度的病人,以自費的方式進行256切電腦斷層掃描,約有一成的比例在檢查後,需要用藥,甚至進行心導管的後續治療。除了幫助病患檢視冠狀動脈血管阻塞的程度外,以健康檢查的角度來看,高切數電腦斷層可適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1 曾有胸悶不適或疑似有心肌缺氧症狀的病人,可以檢視冠狀動脈是否有阻塞的情況。
2 於臨床上符合冠心病危險因子之病患。
3 曾接受血管內支架置入的病人,可定期追蹤檢視血管再阻塞的情況;但同一部位裝有兩個支架或是支架過厚,則不適合用電腦斷層檢視。
4 多數接受過心臟血管繞道手術的病人。多數病人或未能了解當時手術的詳細內容,如接合了幾條血管、新接血管的確切位置等細節,以高切數的電腦斷層掃描,不必利用進行侵入性的心導管檢查下,就可讓醫療人員以更簡單快速的方法為病人作定期追蹤檢查,明確地選擇疾病的下一步治療方針。
5 肺癌篩檢。新光醫院已進行了超過一萬例之低輻射劑量的肺癌篩檢,依據美國的研究,電腦斷層掃描對於肺腫瘤的敏感度比傳統胸部X光檢查高3倍以上,對於早期肺癌也有6倍以上的敏感度。
專業判讀能力是重要關鍵
中華民國神經放射線醫學會理事長,也是台北榮總放射線部神經放射科主任郭萬祐指出,理論上來說,切面數多,影像應該是更清楚,但除了影像的清楚程度外,醫療人員的專業判讀能力也很重要,影像的本身是固定的,人為的判讀能力才是活的。
依據羅偉業的經驗,切面數愈高,理論上影像的解析度應更為理想,但實際上卻非為絕對,他說,除了解析度外,影像的品質也和各廠牌的後續影像處理軟體的計算處理程式有關。在臨床上,不同廠牌的電腦斷層機器,即使切數相同,它們提供的掃描能力與影像品質也不見得相同。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3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