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紀前,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風光到美國留學,正想要行醫濟世時,她遇到了什麼人生困境?超越困境,她反而因緣際會成為全球知名的癌症研究專家。20年前,她的人生再度轉彎,她為台灣付出了什麼,讓她獲得台灣癌症之母的尊稱?
時間、環境一變再變,很多事無法盡如人意,千萬不要被短暫的挫折打敗…」一月二十八日,穿著黑色套裝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彭汪嘉康,感性地對著一群高中女學生分享她的人生智慧。
一邊是七十六歲的女醫師,人生中擁有無數的榮耀頭銜,另一邊是十六、七歲的年輕學子,才剛開始體驗人生;隔在她們中間的,除了歲月外,還有無數的逆境挑戰和幻化無常。
創下四個第一 血癌研究改變醫界方向
彭汪嘉康是台灣第一位女外科醫師、第一位發現血癌染色體變異的研究員,也是首位女性獲得美國亞瑟.弗萊明獎(Arthur Flemming Award);這一天,她的「第一」獎座又增加了一項──第一屆「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這些獎不僅標誌著彭汪嘉康的醫學成就,更是她超越一個又一個逆境的生命里程碑!
去年十二月才從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所長退休,今年一月馬上轉任萬芳醫院癌症中心主任,雖然醫院宿舍臨時改裝的辦公室還彌漫著油漆味,但七、八位醫師已迫不及待地圍在她的身邊討論各種計畫。新團隊的目標就是找出肺癌的致病基因,並研究有效的治療方法。
一九八七年,台灣經濟飛躍成長,罹癌率也不斷攀升,成為威脅台灣人生命的首要疾病。但面對這個新敵人,台灣竟連一位腫瘤專科醫師都沒有,「台灣醫師沒有資訊、沒有最新的藥,只能全盤照抄美國的癌症治療方法。」她回憶起來,時時掛在臉上的笑容不見了,從美國回到台灣,看到台灣用最落後的武器對抗癌症這個多變的敵人,讓她感到相當憂心。
要對抗癌症,首先就要把第一線的戰士訓練起來,她與中研院幾位院士帶著美國著名的癌症醫師Paul Carbone回台設立灘頭堡,召集台灣各大醫院的內科醫師進行密集的癌症臨床醫師訓練,「不僅師資、教學方法完全比照美國,連最後的考試都請美國癌症專科醫師的主考官來台主考。」她驕傲地說。結果,三年內就訓練了十三位種子醫師,目前各大醫院的癌症專科主任大都是彭汪的學生。
「我以為她只是說說,沒有想到她真的信守承諾,而且為了回台,還默默付出了三年!」創立國家衛生院的吳成文很感動地說。彭汪嘉康早期到美國,就直接進入美國的國家衛生院研究癌症的染色體變異,並未取得癌症治療的臨床專科醫師執照,為了回台灣教台灣的醫師,她捨棄各種頭銜,再回美國從基層的住院醫師開始歷練。
二十八歲夢碎 種族歧視下的社會
一九九○年時,她年紀已經五十八歲,還是美國知名的癌症專家,生活無憂,大可以退休享清福,但是她卻像一位剛出醫學院大門的醫師,每天看二、三十名病人,接觸癌症治療的各種細節,別人都為她感到辛苦,她卻說,「要回來教別人,自己就該全部重學一遍,這樣才有信心。」
三年日夜的辛勞後,她終於拿到美國的正式癌症臨床專科醫師執照,這張臨床醫師執照不僅證明她的醫術獲得肯定,同時也是她超越人生的另一個里程碑,只是這個里程碑整整遲到了三十年!
一九六○年,剛從台大醫科畢業成為台灣第一位女性外科醫師,在醫院當一年外科實習醫師後,她滿懷希望到美國醫院實習,本來以為只要通過實習後就可以考美國的外科醫師,但是沒有想到美國當時並未開放非美國出生公民從事第一線的臨床醫師工作,她只能做不接觸病人的研究工作,「當時我深受打擊,非常的傷心。」她一向輕快的語調放緩了下來。
外科醫師夢碎,她轉而申請一家天主教醫院的病理醫師職位,醫院也回函確認錄取了,但是她當時正準備結婚,面談時,她表示未來可能因結婚需要請幾天假,沒有想到對方竟認為醫院人手不足,請假會影響運作,當場拒絕聘用她。
「這真的是歧視,我非常生氣!」四十年後回想起來,她仍然無法釋懷,懷抱夢想千里迢迢飛到美國,卻接連遇到種族、性別的歧視,二十八歲的青春人生,頓時深感前途茫茫,「當時還好有我先生陪著我,度過生命中最難過的谷底。」
生命自有出口 當不成醫生卻研究起癌症
但是即使遭遇如此的打擊,她還是不想回台灣,「浪費了那麼多時間,我不想雙手空空回去。」她說,人生的路途走到無路時,卻突然出現轉彎,在她先生朋友的推薦下,彭汪到美國國家衛生院研究室應徵研究員,從此意外踏上癌症細胞染色體變異的先驅研究工作,並首度證實癌症形成與基因的缺陷及損壞有關,這個結果,為全球無數個研究癌症機構確立了新的方向,也增加了癌症治療的機會。
放下手術刀三十年後,她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還要重修專科醫師的課,還有機會替病人減輕痛楚、解救他們的生命,甚至化解自己早年生命中的傷痛。
一九四五年,彭汪還是在上海中學讀書的小姑娘,她最喜愛的三歲弟弟,從小有氣喘問題,有一天卻因嚴重感染,而看著弟弟受苦掙扎,在鬼門關前徘徊。但看病的醫師卻兩手一攤放棄治療,沒有去找當時最新的盤尼西林來治病,導致她弟弟因肺炎病逝。
這件事讓她傷透了心,並因而立下心願,「這位醫師完全沒有盡到醫師的責任,我以後要當一位好醫師救人」。
搶速度救病人 引進新藥、奔走為防癌
一九九三年,六十一歲的彭汪嘉康離開先生、四個兒女,一個人單獨回到台灣對抗台灣的癌症困境。
當時美國人常見的是乳癌、肺癌、攝護腺癌,台灣人最常得的卻是肝癌、子宮頸癌,雖然同樣是癌症,病因、治療方式及用藥都完全不同,為了建立台灣自己的癌症治療方法,她在當時的中研院生醫所從零開始建立台灣第一個癌症研究室。
了解台灣人癌症的特性,就要有好的藥來醫治,為了找最新的藥,她還回到美國衛生院取得最新正在進行臨床實驗的用藥資訊。但找到新藥卻不知道對台灣人的效用如何,於是她接著推動台灣醫院成立跨院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結合台灣的癌症醫師一起合作引進並實驗新藥,目的就是採團體戰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搶救最多的病人。
除了引進最好的治療方法,她還積極投入宣傳癌症預防的觀念,積極奔走催生癌症防治法,並從美國引進「天天五蔬果」、「蔬果彩虹五.七.九」等健康飲食觀念,教導一般民眾遠離癌症的方法,一個又一個對抗癌症的陣線、碉堡在她的堅持下設立,「『台灣癌症之母』這個尊稱,她確實當之無愧!」與她一起抗癌的吳成文激動地說。
面對困境態度 再難的問題都不帶進臥室
身為一位女性醫師、研究人員,對於自己戲劇化的轉折人生,她認為除了堅持外,還需要有一點運氣,但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是她面對困境的態度,「我用樂觀、開放的態度面對一切,問題一定會解決,不必要迎頭硬碰硬。」她開懷地說,魚尾紋勾起滿臉的笑意,她從不失眠,再難的問題都不帶進臥室,放到第二天,再想想一定會有解決的方法,不要把自己逼入死角。
一九四八年,中國山河變色,十六歲的彭汪嘉康與母親、兄弟姊妹從上海坐了二天二夜的輪船逃到台灣,一上船就嚴重暈船,吐了二天二夜只剩下半條命。船到基隆,一踏上土地,她竟然馬上就恢復精神,來接船的父親隨手遞給她一根香蕉,「那個香蕉好大、好香、好甜!」她說,這一輩子都記得那根香蕉的味道。
困境過後,果實更為甘甜,超越挑戰,人生更為圓滿,這是彭汪嘉康的體悟,也是放諸四海皆準的人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