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不是媽咪一個人的事
早期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的模式,媽咪們被塑造成只要在家裡做家事、煮飯帶小孩的角色,也因此整理家務就理所當然全部落到媽咪身上。但現今社會已慢慢轉型為雙薪家庭的型態,因父母雙方都要上班,回家的時間也晚了,分工合作更能減少只有一個人單打獨鬥的勞累,還能增進夫妻感情。媽咪也別急著把所有家事攬在自己身上,分配家務,讓丈夫、孩子分擔家事也是新世代媽咪的功課之一。
同時,爸爸要以身作責,當媽咪帶著孩子學習家事時,爸爸也需投入與配合,協助媽咪陪孩子一起「玩」家事,而非坐在沙發上轉換電視頻道,才能給孩子好的榜樣。
家事變身親子遊戲
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長蔡沛潔表示,家事本身並不是遊戲,而是要把家事包裝得像遊戲,讓家事看起來非常新鮮又有趣,讓孩子對家事初體驗的感受是良好的、有趣味的,並且養成習慣,此時家長需要花更多心思,讓玩的時間可以延長至把家事完成,同時也讓孩子覺得好玩而且玩不累,甚至期待下一次的家事時間,這樣就是很成功的範例。
然而做家事是一種習慣的養成,孩子需要投入耐心和付出時間,過程中也許會有部份的家長認為,帶孩子做家事太浪費時間,自己做更快更省時;或者覺得寶寶還小,一定什麼都不會,等大一點再說。但蔡沛潔治療師認為,培養孩子做家事的習慣應該從小開始,若家長總是認為孩子不懂、孩子不會,久而久之,孩子就真的什麼都不會了。
2個情況應避免 家事變遊戲
捨不得讓孩子做。現今少子化的社會中,許多家庭只有一個寶寶,往往寵愛的有如掌上明珠般的捧在手掌心,怕孩子受傷、怕孩子累等預設立場,反而讓孩子沒機會體驗到家事,也會讓孩子認為:反正爸媽會幫我就好!相較於會做家事的孩子,不做家事的孩子,明顯少了同理心和關心別人的心理,同時也少了對事物處理的邏輯和概念。
嫌孩子動作太慢,一切自己包辦。不少急性子的媽咪,希望盡快完成家務就可以休息,看到孩子慢吞吞的邊玩邊做家事,就指責孩子的能力,或乾脆接過手來自己完成。但這樣對做法,對於讓孩子體驗家事、學會家事並沒有實質的助益,同時也會打擊孩子對家事的熱情和信心。
3妙招 讓孩子愛上家事
對任何人來說,家事都是一成不變且無趣的,同時還要付出勞力、花費時間。但如果家長能以另一個角度:陪孩子一起「玩」家事,似乎就變得輕鬆許多。同樣的家務,不同的是在於操作者的心情轉換,就會有不同的效果。
帶孩子做家務,蔡沛潔治療師提醒家長,要注意安全第一,如操作剪力等銳利的用具時,家長要隨伺在旁,並在安全的情況下教導孩子器具的正確用法和要注意的地方;再者,就是要讓孩子覺得好玩,才能吸引孩子的興趣與好奇心,讓孩子從做中學習。
1.難易度適中。選擇難易適中的家事和孩子一起進行,對孩子來說容易達成,但又不會過於簡單,有一點難度和考驗的反而能激起孩子的興趣。
2.好玩又有趣。好玩,才是最能吸引孩子興趣的關鑑。例如讓孩子刷包包,洗刷的過程可以接觸到水和泡泡,沖過水後又會變得煥然一新,會讓孩子的成就感大大提升。年紀較小的寶寶還無法穩當的拿好刷子,所以基礎可以讓寶寶從洗自己的小毛巾做起。
3.迅速完成,效果立竿見影。普遍來說,孩子的耐心通常不能長時間的集中,若帶孩子學習做家事,選擇短時間就能達到效果的家事是個不錯的方法。例如,地板髒了,地上有餅乾碎屑,還有衣物的毛絮和頭髮,帶著孩子使用吸塵器,所經之處馬上一乾二淨。雖然吸塵器的使用簡便,但對於孩子來說,同時還是得付出勞力,若父母能在此時給予適當的讚美,就算孩子忙得滿頭大汗,也會非常有成就感。
但是當孩子,開始覺得累或注意力不集中轉而想放棄時,家長更要有耐心的陪著孩子一起完成,並在孩子完成後給予適當的讚美或獎勵。但需注意的是,獎勵需符合孩子的付出成正比,若超過或少於都會影響孩子自動自發想做家事的意願。
※延伸閱讀:
‧讓家事變「佳」事的神奇魔法 拖地也能超有趣!(下)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10號媽咪寶貝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