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為國本,農業的存在與發展本身就具有糧食安全、生態保育、社會安定和生物多樣性等多重戰略價值,不應單從GDP產值來衡量其價值,永續農業才是台灣的未來。
民進黨1日中常會,邀請李金龍教授報告「十年政綱:農業篇」初稿,黨主席蔡英文說,農為國本,民進黨認為過去逕以GDP產值來衡量台灣農業價值的錯誤思維應予以揚棄,而改以正視農業的糧食安全、生態保育等多元價值,將農業在經濟發展中的角色,做一個重新的定位與思考。
民進黨除了提出農業政綱向全民報告之外,亦著手整備進行「農業基本法」的立法工作,相信唯有透過正視既存之農業問題,努力尋求解決之道,建構出台灣農業的新路,才能讓農業成為台灣永續經營的強力後盾。
十年政綱永續農業篇全文如下:
農業的趨勢與挑戰
永續農業是台灣的未來。當前全球面臨氣候變遷、石油產量短缺、糧食需求擴增等趨勢,永續農業已成為全球最為重要的課題。而台灣面對21世紀的全新局勢,實有必要深刻理解永續農業的思維與具體作法,正視農業的糧食安全、生態保育及社會安定等多元價值,正視台灣特殊的小農耕作體系所能提供的環境生態、農耕生產、食品安全、綠色體驗等創新價值模式,重新建構城鄉社會的相互緊密支援。
長期以來,台灣農業在國家過度強調經濟發展的思維下,被不斷弱化、忽視,甚至扭曲,農業與農村的價值被過度貶抑,一味追求都市化與工業化,造成生態環境汙染、城鄉發展失衡、社會衝突加劇的現象。由於農業所得偏低、農村發展願景闕如,無法吸引青壯人力的投入,導致鄉村人口流失,造成農業勞動力老化。
而農地和農業用水等資源,也未能合理有效利用,公共資源長期分配不均,國家政策由工業部門主導,以致農業無法正常發展。另農漁會和農田水利會等農民團體長期遭政治力介入,地方組織盤根錯節,影響農村社會公共政策的有效推動。
農村環境更因良田大量休耕、高山過度開墾的畸形現象,破壞了農業與生態的緊密連結。
全球氣候變遷,造成農業生產波動,進而影響國際農糧體系的穩定性,致使糧食價格大起大落,復以油價上漲影響運輸成本,對於依賴糧食及飼料進口的台灣而言,隨時有可能會面臨缺糧危機。更有甚者,在全球化和兩岸貿易自由化的開放趨勢下,未來農產品貿易量勢必激增,衍生的農產品供給管理、農產品結構調整以及食品安全確保等議題,也必然面臨更為嚴苛的挑戰。
台灣農業已走到關鍵時刻,台灣社會應理解鄉村與城市具有相同價值,從而進行全面的公共資源分配總檢討,促使農耕穩定發展、鄉村人口活絡、環境平衡永續,讓農業成為台灣命運共同體永續經營的強力後盾。
核心價值 農為國本
農為國本,農業的存在與發展本身就具有糧食安全、生態保育、社會安定和生物多樣性等多重戰略價值,不應單從GDP產值來衡量其價值,台灣農業永續的功能性與重要性,絕非進口農產品所能完全取代。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趨勢和即將面臨的挑戰,我們主張重新肯定農民、農業與農村的整體價值,力求兼顧生活、生產與生態的多元目標;並一改過去以農業發展工業的思維,重新確認農業在國家發展中的地位,以永續農業作為未來施政之核心價值,進而確保達成以下優先目標:完整農地的一定數量與品質、農地和農業用水合理有效利用、農業勞動力和農產品結構調整、農漁會和農田水利會等農民組織功能強化、食品衛生和糧食安全確保、鄉村生態和環境改善、農民福利提升與農村照護體系的建立、農產品競爭力提升和農家所得的實質提高。
十項政策主張
一、制定「農業基本法」:
促進農業資源的永續利用,重視生態環境保育,確保優良農地的完整性,貫徹農業永續經營;注重農業產銷平衡,發展優質農漁業,確保糧食供給與食品衛生安全,創造農漁村優質生活環境,提升農家實質收入並確保小農生計,增進農漁民福利。
二、平衡生態資源、友善對待土地:
對於農地、林地、農業用水和漁業資源以休養生息、永續利用的方式進行復育。檢討消極的農地休耕政策,研議引進歐盟對地補貼的作法,獎勵休耕農地以友善農法復耕、種植生質能源作物或造林。減少農地和養殖漁業的污染、減少抽取地下水避免地層下陷。積極進行森林復育,發揮其保育、景觀和生態等多功能性。
三、落實安全農業、獎勵有機農業:
以獎勵方式,積極推動有機農業的發展。採用科學的客觀評估機制,確保生產資材如肥料、農藥安全使用,減少化學物質對農漁產品的污染,制定安全農業逐年成長的目標。建立「農產品產銷履歷」和「原產地標示」制度,落實農產品進口邊境管理及中國農漁產品進口管制、清除重大動植物疫病、確保食品供應鏈資訊透明化,以貫徹安全農業理念。
四、提高糧食自給率、確保糧食安全:
逐年提高綜合糧食自給率至一定程度,以確保糧食安全,主要農糧產品安全存糧以4個月的消費量為準。鼓勵國人在地生產並消費,減少食物碳足跡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管制禽畜生產總量,減少其排泄物對環境的衝擊並降低對進口飼料的依賴程度。
五、確保優質環境、保存農村地景:
整備聚落生活污水系統,健全農村基礎建設及公共服務系統,並結合農漁村節慶、文化、景觀和產業等特色,營造樂活舒適的生活和生產環境。教育國人認識鄉土地域環境,鼓勵志工守護家園和山林,強化山坡地的水土保持管理與治山防洪作為。
六、培育農村人才、促進城鄉交流:
農漁村在地培育就業人才,並吸引年輕人力投入農業產銷,改善勞動力結構。在農漁村引進環境科技、農耕經營、食品加工、網路流通、地方品牌等相關專業人才。縮短農產品生產至銷售的途徑,減少中間剝削,並拉近生產者與消費者的距離,擴大鄉村與都會交流。
七、寬列天然災害救助基金、推動農業保險制度:
確實並及時發布產銷資訊,輔導農民規劃產銷,減少供需失衡和減緩農產物價波動幅度。因應極端氣候對農漁生產的損害,研究推動農漁業保險制度。寬列經費設立「農業天然災害救助基金」,提高救助標準,協助農漁民復耕復漁,以保障農漁民合理所得。
八、增進農漁民福祉、促進農業多功能:
以環境價值、文化價值、產業價值引導農漁業多功能發展,賡續辦理老農福利津貼和農民健康保險。增加農漁民子女獎助學金額度、推動公共化的托幼和老年農民照護體系。研擬建立農民退休制度、以分離農地所有權與經營權等離農配套措施,提高經營效率。
九、強化農民團體功能、落實由下而上之精神:
賦予農漁會或專責單位協助政府推廣農產品外銷、選定目標市場積極拓展農產品銷路、以及處理農漁產品產銷失衡的任務,健全農業金融以挹注農漁業產銷的資金,發揮全國農業金庫應有的功能。
農漁會理事長應改由會員直接選舉產生,中長期應將農漁會與農田水利會轉型為公務機關,促進業務多元化。
十、加強農業科技之研發與推廣、確保農業資材之穩定供給和價格合理:
成立公法人性質的「國家農業研究院」,整合現有農業相關的產、學、研究機構人力,加強農業之生產、物流和行銷科技的創新和推廣應用。增加公部門農業與自然資源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力,以落實管理與服務效能。
透過技術面及管理面的改善,落實農業用水等資源的節約使用並提升其有效利用率。監測肥料、飼料和農藥等農業資材的市場行為,確保其穩定供應,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呂秀蓮部落格
http://annettelu.pixnet.net/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