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梁啟超就認為江南文明與黃帝無關,更遙遠的台灣還硬攀什麼關係?台灣人不是中華民族,而是不同族群構成的命運共同體,基於開放的民族主義,建立理想的國家。
自1945年10月以來,台灣被編入中華民國體制內,對於以「中國」為國號,以及「中國民族」或「中華民族」等舶來名稱,不盡了解其由來;在政治教育與歷史教育的強制灌輸下,不論接受與否都造成「認同」問題,即國家認同、國民(民族)認同的問題存在。
中華民族一詞 梁啟超提出
清末推動變法維新的梁啟超,於1901年主張以「中國」為國號,創造「中國民族」一詞,並認定「中國民族」即漢族。翌年開始用「中華民族」,從此普及化。
梁啟超是提出「中華民族」詞彙的第一人,中華民族即漢族。
孫文等的革命,首先主張「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此中華即中國,是漢族的國家,「韃虜」不在內。
關於漢族,梁啟超在《中國史敘論》一文提到:「我輩現時遍布于國中,所謂文明之胄,黃帝之子孫也。黃帝起于崑崙之墟,即自帕米爾高原東行而入于中國,栖于黃河沿岸次第蕃殖于西方。數千年,赫赫有聲于世界,所謂亞細亞之文明者,皆我種人自播之而自獲之者也。」漢族是黃帝之胄,來自西方,入于中國,創造亞細亞文明;如此說來,中國民族,當然指的是漢族。但是概括在「中國史」範圍中之人種,梁以為不下數十,而舉出最著明有關係者有六。
所謂漢民族,從民族學的觀點在學理上很難定義;有謂接受「漢字」文化,能納入該文化共同體而自認是漢人的,就是漢民族。論者以為從古代到現代,常發生「社會的漢族化」,即周邊的少數民族接受中國文明而漢民族化,有的發生遺傳因子的混合。
華南文化獨立 未承襲黃帝
若照梁啟超的說法,「黃河沿岸與揚子江沿岸,其文明各自發達,不相承襲。而甌、閩、兩粵之間,當秦漢時,亦既已繁盛,有獨立之姿。若其皆自河北移來,則其移住之歲月及其陳迹,既不可考矣。」(見《中國史敘論》)如此看來,有什麼血緣可以與黃帝攀上關係?江南民族已攀不上關係,更不用說是台灣了。
但奇怪的是,距梁啟超的論點已有110年的今天,仍有人搬出神話愚弄人民(最近高中歷史教科書的「課程綱要」問題顯然是一個例證);對整個台灣來說,仍舊沒有放棄外來殖民地支配的本質,更何況1901、1902年的「中國民族」與「中華民族」的提出,台灣是在日本統治下,並不包括在刻意「設計」的內容之內。
自16世紀前半開始,從中國大陸的閩、粵地區紛紛移民到台灣。但這種現象,不只發生在台灣。不論在北方邊境或東南沿海,華人與周邊民族形成「邊境社會」,這是中心與邊陲發生移動的固有現象,也是發展成後來國際局勢的一個前兆。
從閩、粵地區的移民台灣者自認為是漢民族,尤其是受日本統治時有別於大和民族,這是必要的。但自1945年以後輸入「中華民族」以及以炎黃為始祖的說法,不管漢民族或原住民都莫名其妙的成為「炎黃子孫」了。也因此,中國共產黨政權頻頻招手,在中國國民黨推波助瀾下,愚夫愚婦紛紛赴中國朝拜那捏造的黃帝陵、炎帝陵(神農氏),那些神像也是多年前出自想像而塑造的。
出自閩、粵的人,卻要附會出自「中原」,以此為榮耀,甚至要攀龍附鳳自認出自帝王世家,或中古之門第,豈知唐太宗李世民說是出自隴西李氏,但查其男系祖先與女系祖先,無一不是出自胡人。黃帝出自崑崙之墟,是自西北而來。梁啟超甚至指出華北與華南的文化不同,現在則出自閩、粵的人要認為其祖先來自西北,不知有何根據?
台灣不屬中國 非中華民族
從文明的起源論之,江南是稻作文化,比華北之粟稷文化進步。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舉其重要者有20種,其年代都比推測的黃帝之年代早,故論及祖源實不必以神話與傳說的人物作為信史,歷史學是必須分辨「神話、傳說」與信史的,不得混為一談。
總之,自幾百年前以來,閩、粵系的人移住台灣,有一些人要強調自己是漢民族,而且是從「中原」而來,若從考古與DNA的科學研究看來,實無意義。強調由「中原」而來(中原民族),應是優越感在作祟。台灣人也不是所謂「中華民族」,而是由許多不同的族群處在平等線上構成的獨特(unique)的命運共同體。
台灣人民必須要切記:中華民族一詞是在1902年的「造語」,台灣自始至今不屬中國所有;1945年蔣介石受聯軍之命占領台灣,並不意味台灣為中國所有。
中國國民黨是外來政權,承襲殖民地的差別統治政策「統制」台灣,以「三民主義」、「中華民族」等概念強制植入台灣人腦中,不論是意識或潛意識,有些人因「內化」而達到其「改造」目的,今日「買辦」的賣台即是其中一部分。
開放民族主義 重人民自決
台灣有台灣的民族主義,這是作為台灣人必須認清楚的。民族主義的性質有兩類,一是「封閉的」民族主義,一是「開放的」民族主義。「開放的民族主義代表『近代』的模式,趨向於互助交流,基於地域(領土)的組織以及一個政治社會,組成國民國家,但不是基於人種和血統。」「封閉的民族主義則強調民族的土著本性、共同血緣(人種、血統)以及祖先土地的根」。
但沒有一種民族主義是純粹屬於兩者之一。開放的民族主義如美國之例,「其建國是基於解放、融合、互助交流、個人主義等因素」,開放的民族主義「對於將來建立起理想的國家,超越過去,強調個人的自由自決」;這是台灣需要的民族主義。
關於nationalism一詞,根據丸山真男的說法,有3種譯法,國家主義、民族主義與國民主義。台灣人民在這塊土地上,有意願要建構近代國家、國民國家(nation-state),自覺是這「命運共同體」的成員;這樣的國民意識形成台灣的國民主義,進而建立近代國家。
這樣的國民主義的主張,有別於「重視血緣傳統的漢人及所主張的民族主義,即是『種族民族主義』,同時又是『漢民族中心主義』」的「中華民族論」的封閉性民族主義。正因國共兩黨的這種主張,造成中國大陸各民族受壓迫以及台灣被侵略的危機。
這是台灣人必須拒絕接受的。
(本文摘錄自鄭欽仁著《中華民族論的演變》)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呂秀蓮部落格
http://annettelu.pixnet.net/blo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