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發展 也有里程碑?
「哇!寶寶開始會爬了」、「他可以走得很穩喔!」、「他會自己拿湯匙了」大部分的家長都會發現,孩子在每個階段的發展過程都十分驚人,但也不盡相同。而剛出生的嬰兒就如同白紙般純潔無助,但過了幾個月後,他們不僅能爬、能自己進食,還能靠自己探索周遭的一切事物。一天天的改變也許不容易察覺,但每周、每月甚至每年的變化都讓父母想用相機記錄成長過程,例如:孩子踩下的第一步、孩子說出的第一個字、第一次學習不穿尿步,甚至是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去上學。
長庚兒童醫院臨床心理師謝明慧表示,家長可以透過醫院提供的發展評估,了解孩子的基本發展能力,對應到腦神經發展來說,從出生到2~3歲這個過程裡,大部分的嬰幼兒會發展出大原則的能力,但若其中一項發展力明確的低於其他孩子,甚至是全部孩子裡落後的百分之20~30,則有可能是發展能力的不足。除此之外,在審視孩子的發展能力時,除了依據年齡發展來看之外,另外會依據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語言理解、動作(粗動作與精細動作)、情緒發展、人際發展等的發展,來確認孩子的發展是屬於全面發展較慢,還是某一能力較慢。另外,謝明慧心理師提到,若嬰幼兒在年紀還小時被評估後為發展遲緩的現象時,可能是某一發展能力落後其他孩子,但未必代表未來的其他能力一定落後其它孩子。待5~6歲左右才能更確定孩子的智能或是認知上是否有落後其他同齡的孩子。
3歲之前是大多家長認知的學習發展「黃金期」,因為當時腦神經還在大量發展,並非過了3歲就沒有用,若能夠提早做預防治療,當然最好,但是學齡之前(6歲之前)的學習發展仍屬黃金刺激期,密集的給予治療與刺激都是對發展上有一定的幫助。目前研究發現,若在6歲之前給予密集的治療與刺激都可以幫助發展障礙的孩子。
勿對新台灣之子汙名化
之前的新聞報導影射外籍新娘的媽媽易生出學習發展有障礙的孩子,似乎對外籍新娘有相當大的汙名化,謝明慧心理師認為,每個孩子的發展能力皆不同,除了先天遺傳的影響相當大之外,後天的刺激也是相當重要的。部分的外籍新娘在語言(中文)上可能無法如本地人般流利,若家中長輩有說台語、國語、越南話、與不流利的中文時,孩子在語言的學習上會感到一定的混亂,也無法有效吸收正確的語言。另外,大多的外籍新娘與配偶在社經地位上可能無法如中產階級般的充裕,倘若在金錢上無法得到足夠的幫助與支持,在教育的給予則會少了一部分的刺激與幫助。其實,大多的外籍新娘來到台灣大多會感到惶恐不安,而這些小小新台灣之子與外籍媽媽更需要大家的幫助,並非外籍新娘就會生出學習發展有障愛得孩子喔!也請大眾勿對這群台灣新住民汙名化。
各年齡發展力 家長學了沒?
許多的家長對於孩子在各年齡的發展能力都不太了解,若是家長能了解各階段的差異性與能力發展,並適時的給予該階段適合的刺激與幫助,打造學習力A++的寶寶一點也不是難事喔!
0~6個月 周遭環境的探索能力
基本上,0到6個月的嬰兒在語言、動作發展上都尚未成熟,而大多的嬰兒在此階段不是被家長抱著就是在床上躺著,最基礎的發展能力從2~3個月開始,寶寶的頭會會開始轉動、慢慢往上抬頭或是慢慢翻身。而頭到脖子的發展能力在此時也悄悄開啟,進而影響未來軀幹的發展,及透過頭與脖子發展對周遭環境的探索能力。
到了4~6個月開始,會從之前的揮手在慢慢進步到明確的手眼協調。家長在此階段除了多多陪伴寶寶,讓他們感到安心之外,家長可以在寶寶俯臥或躺著時,將一個有聲光效果或是鮮豔色彩、顏色對比強的抓握玩具向上拉過他的視野,較可以吸引注意力,也可讓寶寶的眼睛、頭部、脖子三方追隨著運動。
注意環境安全與衛生
0~6個月大的寶寶對於周遭環境很感興趣,會不時的用手拿取身邊的東西,最後放入嘴巴,家長在環境安全、周遭衛生與玩具無毒的情況都顧慮到的同時,不要一味的強制寶寶拿取的慾望,因為他們正透過這些動作來訓練自己手、眼、口與其他身體部位的協調能力。
6~12個月 容器與空間概念的形成
6個月開始,寶寶會開始有類似「認得」的情況出現,因此產生怕生等情緒反應、警覺的狀況或是不停的盯著某人看,謝明慧心理師說明,其實怕生是一個很好的反應,代表寶寶認得某些人、物,只是每一個寶寶的情緒反應都不同。就粗動作的發展來說,6~9個月大的寶寶這時最重要的里程碑為-從躺到坐,從坐到爬。而就認知方面來說,6~12個月大的寶寶會開始從抓握能力慢慢發展至敲打能力,一些簡單的組合能力也會出現(如:東西會知道放到盒子裡、東西會再丟出來)當寶寶開始有物品會放入「容器」、「空間」的概念時,就會慢慢進展更複雜的形狀組合或是配對能力。
認知發展 不要只侷限在玩具
現今許多玩具標榜著「認知功能」或是「益智功能」,許多家長更透過玩具來發展寶寶的認知能力,舉凡布書、聲光玩具都是家長的選擇之一,謝明慧心理師說明,家長要刺激寶寶的認知發展並不難,不要只侷限在玩具上,其實去戶外走走、家庭經驗、生活經驗都是可以增進寶寶不錯的認知發展能力喔!
1歲開始 語言的資料庫期
1歲大的寶寶在學習走路這一塊,可能已經相當在行。有些可以不用扶著桌子就可以自己走得很穩。此外,這時期的寶寶在語言的理解總比語言的表達來得快,可能無法說出完整的詞彙,但卻可以稍為理解爸爸、媽媽的語言。
這時候的孩子就像個海綿般,用力的在吸收身邊大人的語言或是詞彙。「走樓梯要小心喔!」、「你的鞋鞋呢?」、「你的飯飯呢?」等等的句子都可以讓寶寶稍為理解,但口腔的發育還無法順利發展以至無法順利說出完整的想法,這時候的家長不用刻意的逼迫寶寶一定要說什麼,家長試著當個「播報員」可以多跟寶寶敘述寶寶現在在幹什麼、在注意什麼,「你看!那是一隻黃色的小狗」、「這裡有黃色的車子和白色的房子」,多敘述、多講,當越說越多時,寶寶就會建立越多詞彙與句子來慢慢變成腦中語言的資料庫,未來腦中的詞彙一多,也會慢慢連結其他事物。
過度矯正發音 非必要
當家長聽到寶寶說的第一個字、第一個詞彙的同時,猶如發現新大陸般的興奮,許多家長更是刻意的要寶寶講其它的詞彙,為了避免寶寶因為家長的過度反應下而減少說話的樂趣,除了適時的給予鼓勵外,不用非要這個年紀矯正標準的發音,
語言是屬「高動機」的動作,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去開口,並在旁邊重覆給孩子聽,慢慢他也會開始模仿家長的音或是一個詞彙的字尾。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10號媽咪寶貝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