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外轉 順其自然才好
正胎位 有助於順利自然產
所謂胎位正,指得是胎兒頭朝下臀部朝上,所謂胎位不正像是臀位、斜位、橫位,或者是顏面位(註1表格),都屬於胎位不正的範疇,且特別是以臀位居多。而最佳的生產方式應以寶寶的後腦勺先出來,也是最適合自然產的胎位,也就是所謂的正胎位。不過,胎位不正並不會對懷孕過程以及寶寶的日後發展造成影響,只是在接近生產時需考慮生產方式,所以若胎位不正選擇剖腹產會比較安全,也能避免產程遲滯造成的危險。
胎位隨時都在改變 30週為關鍵
不過,評斷胎位正不正,依照媽咪懷孕週數會有所差異,隨著妊娠週數的增加,胎位不正的比率也會隨之遞減,所以胎位其實是隨時在改變的,因此我們常聽到有些媽咪一開始很擔心胎位不正,但到最後一刻寶寶突然很合作,自動轉成正常的頭下腳上胎位,因此如果醫師告訴您胎位不正,仍可再等個幾週,因為這算是很常見的狀況。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金源表示,寶寶在子宮內靠近預產期時,會慢慢下降內旋轉,接著子宮收縮擠壓出生,而胎兒在子宮裡的位置因週數而有以下的不同:
28週之前:隨時都在轉動,因為子宮空間大,胎兒也較小,且子宮內充滿羊水,胎兒在內部就像一個游泳池一樣讓他隨意改變位置。
30週:此時是關鍵期,可以進行評估胎位是否正。
32~34週:如果是第二胎的媽咪有可能到後期才轉正。
38~39週:如果還是沒有轉正則需剖腹。
胎位是否可以自己判斷?
徐金源醫師說明,基本上胎位是否正需依賴專業婦產科醫師利用超音波來觀察,因此孕媽咪是很難自覺胎位正與否。一般而言若為胎位不正,用超音波觀看可發現胎兒的頭部在子宮上方,且臀部為先露部位。此外,也可在媽咪肚臍以上聽到胎心音,且在子宮上方可摸到胎頭。
Attention 胎位不正自然產的危險!
一般而言,懷孕三十六週之後,幾乎已可確定胎位,如果仍是胎位不正,則應審慎與醫師討論分娩方式。生產基本上必須要符合母子均安為原則,如果堅持要自然產,則需符合安全分娩的三大要件:
A.完全臀位:胎兒應該是完全臀位。因為胎兒如果屁股同時與兩腳朝下或僅一 腳或兩腳同時向下伸展都可能不安全。
B.胎兒體重:胎兒體重最好不要超過三千五百公克。
C.骨盆寬廣:媽咪有寬廣的骨盆腔及產道。
因此,若為完全臀位或不完全臀位(臀部朝下,兩腳膝蓋彎曲盤坐在產道出口;膝關節彎起,膝蓋、腳部靠近子宮頸),或者橫位(手在前),則必須採取剖腹產。胎位不正若硬是採取自然產,徐金源醫師提醒可能有以下的兩大危機。
危機1:臍帶脫垂
表示孕婦骨盆與胎兒先露部位間有空隙可以容納臍帶,因此臍帶比胎兒更靠近子宮頸,或是與胎兒最靠近子宮頸的部位並列或在側邊。胎兒的臍帶脫垂,使得媽咪供應胎兒的血流阻斷,可能造成胎兒容易因缺氧、窒息而致命。
危機2:產程遲滯
胎位不正可能會使胎兒無法順利娩出產道,而胎兒過大、多胞胎、腫瘤等,也會使胎兒無法順利通過產道。此外,媽咪骨盆若過於狹窄,可能使子宮頸口不易擴張,導致胎兒不能通過產道。
轉吧!改變胎位的兩大方式
事實上,造成胎位不正的原因其實是沒有定論的,徐金源醫師表示,有些是不明原因的胎位不正,第一有些可能是因為母體因素,像是有子宮肌瘤、子宮畸形、前置胎盤,或者生過很多胎,第二則可能是胎兒本身因素,像是早產、巨嬰症、先天染色體異常、多胞胎等等,因此在不同孕期配合醫師產檢是很重要的,以免最後因為胎位不正造成生產困難。雖然胎位不正並無預防的方式,可是仍可藉由一些方式來矯正,以下提出兩個小方法讓您參考:
A.膝胸臥式:可在懷孕後期在家裡進行膝胸臥式運動,像貓一樣,不過讓胎位變正的效果並非百分百。
姿勢
在床上或軟墊上,採跪伏姿勢,兩手貼著床面,臉側一邊貼床面,雙腿分開與同寬。
時間
維持此姿勢約2分鐘,逐漸增加至5分鐘,10分鐘,每天早晚各做10~15分鐘。
注意事項
胸與肩盡量貼近床面。
雙膝彎曲,大腿需與地面垂直。
B.外轉術
約在37至39週間做,先給予子宮肌肉鬆弛藥物,也就是安胎藥,在超音波的監測下施行外轉術,並由專業婦產科醫師用手在肚皮外用力旋轉,特別是多胎次、子宮較鬆的媽咪適合,但若子宮收縮強的人則不適合,且外轉術有其風險,有可能造成胎盤剝離,臍帶繞頸,因此為顧及寶寶的健康,到後期胎位不正仍需諮詢專業醫師考慮剖腹。
因此,為了寶寶的安全,以及確保媽咪在生產過程中順利,若必要時仍須以剖腹產方式生產,徐金源醫師也認為,目前醫師較少接受臀位自然產的訓練,因此在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媽咪最好還是別冒險。
專家小檔案
徐金源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系
經歷:台北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
中華民國醫用超音波學會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周產期醫學會專科醫師
現任:馬偕紀念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徐金源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10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