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決定做不做篩檢?
雪梨大學流行病學家愛勒斯.芭拉特說:「答案因人而異。」
基本上有兩個選擇:
(一)照常過日子,不要庸人自擾,等有症狀再說;
(二)明知篩檢有風險,但覺得值得一試,因為及早發現癌症可以挽救生命。
這兩種決定各有道理。芭拉特說:「篩檢的定義是對沒有症狀的健康人做檢驗,因此大多數沒病的人並未得到好處,只有少數檢驗出癌症的人受益,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救治,檢驗對他們是攸關生死的關鍵。
「此外,還有少數驗出假陽性或『假性』癌症的人,不僅沒受益,反而受害。所以檢驗對大多數人無關痛癢,既不受益,也不會受到重大的傷害。」
對於家族有癌症病史或屬於疾病高危險羣的人,檢驗就重要得多。
檢驗的受害者
篩檢技術已先進到可以驗出人體內極細微的異常,這些技術面世之前,人們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身體微恙。美國亞特蘭大市放射線專科醫生威廉.凱舍利拉卻因這些「明察秋毫」的檢驗技術而受害。
他去做定期身體檢查,其中包括虛擬大腸內窺鏡,亦即把一系列電腦斷層掃描影像湊成大腸的全貌。
觀察入微的同仁發現他的腎、肝和肺有不正常的跡象,要他再做檢驗。於是他先後做了肝切片檢查、再一次掃描,以及胸腔鏡手術。五個小時後他恢復意識,看到自己全身插滿管子,吊着抗生素和強效止痛劑。
他痛得死去活來,出院回家後要服處方藥,兩星期後疼痛才稍為紓緩。所有檢驗共花了五萬美元,而最終竟發現他根本沒有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