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台灣評鑑學會理事長許士軍
與談人: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魏啟林
經濟日報總筆主筆馬凱
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
寶來金融集團副總裁黃齊元
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許士軍:
產官學界針對兩岸產業趨勢發表觀點。(攝影/方濬哲)
我覺得兩岸很像羅蜜歐與茱麗葉,因為家長有各種歷史的原因,不讓兩個人來往,結果有一方私下跑到對方那裡去,而且有了不錯的成果。現在兩岸的情勢改變了,開了大門,可以正式交往。如果羅蜜歐與茱麗葉真的結婚,是不是就會幸福,也不敢保證。但是給他們機會,可以很自由、很公開的交往,在自由的管理下,大家來尋找情投意合、兩情相悅的機會。兩岸能不能締造美滿的未來,要靠大家的努力。接下來,請與會貴賓發表高見。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魏啟林:
這一年多來兩岸的情勢有很大的變化。這變化從經濟面來講,從直航到定期航班,這對經濟的活動是劇烈的改變,大陸可以來台灣觀光也是一個很大的變數。再來是金融業,兩岸的協議一簽,金融業可以進入大陸的廣大市場。但實際上,大陸的金融業監管的非常嚴格,金融開放式雙向的,如果中國工商銀行在台北設立分行,可以立即與大陸的3萬個據點連線,競爭力會比台灣任何一家銀行還要強勁。因此,當我們要接受開放,也要思考帶來的問題。
另外,開放大陸投資是雙向的狀態。再來是兩岸的經濟合作架構協定,明年是10+1,兩年後10+3,台灣為了要參加亞太的經濟大家庭,必須先簽訂這樣的協定,才有參與的機會。金融海嘯無意中促成兩岸的金融的互補與整合。大陸是最早提出振興經濟的計畫,並且透過威權式的管理讓振興經濟到位,將來成就會最大。比如:家電下鄉、家電進城,讓台灣產業從五窮六絕中,獲得急單得到緩和,促成搭橋計畫。
這些變化改變兩岸互動的思考。第一是過去是單向的開放,現在慢慢降低台灣的優勢,驅使兩岸的雙向開放;第二是台灣平台優越性。過去國際經濟力量進到大陸會先到台灣尋找合作的夥伴,現在國際經濟直接至大陸建立平台,現在台灣要思考新平台的價值。
海西經濟區是地緣考慮,在大中華的經濟區,當大陸越來越開放的,台灣需要找到大陸需要的核心價值才能互補。在經濟學上有小規模的不經濟理論,正如台灣經濟規模很小,但思考都是大經濟。從小規模要變成大規模必然是開放的,就要發揮制度上的優勢,更彈性、更開放。可以想像大中華的經濟圈,台灣的優勢是根值於開放的幅度,以符合亞太經濟的需求。像是設立境外免稅的地區,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經濟日報總主筆馬凱:
我想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供大家更深入思考。從去年第四季以來,台灣出口以超過20%的速度衰退。金融海嘯在去年9月後才完全發威,為什麼和平紅利出現、兩岸互動頻繁、台灣這麼具有競爭力、彈性卻在金融海嘯受創最重?
我們眼睛看著美麗的遠方,卻忘了我們腳下的基地正在塌陷。台灣的命脈在哪裡?我們的命脈就是出超,出超帶動超過八成的經濟成長率,去年我們出超約680億美元,但是對全世界出超只有1百多億美元。絕大部分的出超從哪裡來?從對岸來。
為什麼台灣經濟命脈斷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大陸轉型升級政策,要把加工出口業擺脫掉,要換更好的產業,作為經濟成長的推進器。廣東沿海地區的加工出口廠商,只能用悽慘形容。談兩岸間如何合作,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如何把命脈接續起來。
兩岸合作拯救大陸的加工出口業,台灣應該挺身而出,和對岸一同想辦法拯救出口業。大陸的沿海地區,並不全都開發完畢,如果要在大陸沿海地區重新扶植加工出口業,有兩個地方可以考慮:唐山和福建。
唐山有廣大的土地、人口,上面可以跟東北連接、向西北可以和內蒙連接。唐山欠缺基礎工業,沒有中游工業、下游工業、服務業、農業。唐山市委書記特別開闢專門的區域讓台灣企業家經營,另外劃出一些縣和台灣結成姐妹縣,把台灣農業、中小企業經營模式複製過去。
唐山加上福建,從這兩個地方出發,可以達到緊急救援,讓台灣出口部門找到好的出口對象。我們要思索的是,兩岸關係越密切,台灣從中國大陸獲得的利益越多,該如何站穩地位、保持自主權,不斷提升核心競爭力,提升到可以在整個大中華經濟圈保持領先地位,台灣才會有真正自主能力。
開放當然好,但我主張,台灣不是同時間全部開放,而是分階段進行,以基本建設、行政效高的地區,作為兩岸搭橋的橋頭堡,進行互動、合作、整合。台北港、台中港、高雄港可作為示範區。
三個港連同腹地,變成經濟特區,用最高的行政效率加上最好的基本設施,引進跨國企業、營運總部,透過開放外勞、吸引在對岸的加工業回到台灣,與中上游企業結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變成和上海抗衡的經濟特區。等做完這些之後,再思考如何進軍大陸市場,這是我所思考台灣產業的未來布局,也是台灣未來永遠保持優勢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