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的體制始終無法滿足新一代的需求,那麼,不久的將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很可能集中爆發。
卓別林在影片《摩登時代》中,曾借助滑稽表演,將現代工廠體系不人道的本質表現得淋漓盡致。在當今大多數發達國家,卓別林模仿的那些場景早已了無蹤影。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工廠主只好購買自動化設備來取代人力,比如,現代化的汽車裝配廠主要由機器人來操作生產。
可是,當跨國公司將生產環節外包到中國,在勞動力成本低廉、供應充足的環境下,資本密集型生產發生了改變。一些工廠以人力取代機器起家,包括一些電池製造商在內,這是可以預見的。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外包模式—特別是電子製造業的外包—將這一模式用到極致,利用廉價勞動力最大化體現規模經濟效應。
吃苦文化
上世紀九○年代初,我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持樂觀態度。我看到很多華工為多掙一點錢去很遠的地方幹活,原因有二:一是中國人「吃苦文化」的影響;二是家庭責任的要求。代工廠的女孩子們一個月能掙一○○美元,用來付弟弟的學費,給媽媽買藥,(如果可能)為家人買處房子。她為家庭犧牲自己,換句話說,她並沒有自己的人生。
如今,因素都發生了變化。首先,中國的新一代不太願意吃苦。他們是中國經濟騰飛中成長起來的第一代,不必擔心挨餓受凍。儘管計畫生育政策在有些村莊也許沒有嚴格執行,但總體而言,出生率已經大大下降,所以,這一代是在父母的寵愛中長大的,不是那麼愛吃苦的性格特點,使中國的青少年與其他國家同齡人有了更多共同性。
時代變了
最近發生在富士康等企業的事件,意味著一個新面目的中國出現了:勞動力資源不如以前充足,勞工不如以前溫順聽話。在以上事件中,政府和企業的應對方式暴露了它們對這一事實的無知。它們仍然以為這些只是個別事件,通過施壓和收買就可以恢復「正常」局面。
在此需要考慮兩個問題:代溝以及當地政府和企業不尋常關係。今天的青年和上一代好像來自不同的世紀,而當今的政府官員和商界領袖都屬於他們的父輩。從近期的勞工危機來看,政商界似乎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處理勞工危機的。
商界領袖和政府官員當然會問:為什麼現在的工人不能像十年前一樣接受上述情況呢?他們不明白,時代變了。上一代的工人關注的是親人的經濟利益,而不是他們自己的未來。
儘管有些人意識到了中國勞動力的挑戰,但是,一些政府官員和商界領袖或許對此還沒有清楚認識。維持原有模式和保護西方客戶業務的衝動,蒙蔽了他們的眼睛。處理富士康這類危機時,他們採取的措施治標不治本。我擔心更嚴重的類似危機還會再次發生。
(本文與中國《新世紀》周刊雜誌第總四○三期同步刊出)
本期其它精彩當期文章延伸閱讀
◎封面故事:美國逆勢崛起的科技股
◎特別報導:DRAM業者開始賺錢了
◎產業脈動:Computex展後看電子新趨勢
◎焦點議題:台資企業越南概念股又多一家
◎吳濟有專欄:台股面臨七千關保衛戰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 週刊》1573期;訂閱先探投資週刊電子版】
|